2025年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以其十三项具体举措和系统性设计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方案。该计划从治理理念、制度机制到实践路径,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既回应了当前全球AI治理碎片化困境,又为智能时代全球治理新范式的构建贡献了新智慧。

2025年7月26日,上海世博展览馆,机器人写字吸引众多观众。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一、基于明确发展导向的全球AI治理方案
《行动计划》最为深刻的贡献在于治理理念的重塑。传统的AI治理话语体系往往聚焦于技术风险管控和伦理约束,而该计划则重申“人工智能也可以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一关键判断,将AI技术重新定位为全球发展的战略资源。这一理念转向的深层逻辑在于对全球发展不平衡现实的精准把握。
计划确立的“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六项基本原则中,“发展导向”居于核心地位。这一原则的确立意味着全球AI治理实现从“技术中心论”向“发展中心论”的根本转向,将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包容发展作为治理的首要目标。行动计划明确将“把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置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议程的突出位置”作为优先议程,这不仅体现了对发展权的坚持,更是对西方主导的AI治理范式的深度反思。
“公平普惠”原则与“发展导向”形成有机统一,共同形成治理理念的价值追求。计划提出“助力全球南方真正接触和应用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发展”,直接回应了当前全球AI发展中先进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挑战。这一理念重塑为后续制度设计和实践路径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二、全面系统的全球AI治理方案
《行动计划》构建了一个涵盖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安全治理和国际合作的多层次架构。这一架构的设计逻辑体现了从理念到行动的有机转化,每一项具体举措都服务于发展导向的治理目标。
在技术治理层面,“营造多元开放创新生态”和“促进标准及规范共识”形成了技术治理的双轮驱动机制。计划提出“打造跨国开源社区和安全、可靠开源平台”,通过开源生态建设降低技术门槛,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AI创新提供了现实路径。同时,该计划依托“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组织”推进标准制定,避免了另起炉灶的制度竞争,体现了在现有国际制度框架内推进治理的态度。
在安全治理层面,《行动计划》提出了“探索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人工智能风险测试评估体系”的精细化治理思路。这一方案突破了传统的一刀切监管模式,体现了对AI技术复杂性和应用多样性的深度认知。“探索人工智能服务可追溯管理制度”的提出,进一步为AI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提供了技术路径,确保了安全与发展的有机平衡。
“构建多方参与的包容治理模式”反映了人工智能治理主体的特征。该模式通过“支持搭建基于公共利益、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包容治理平台”,将企业、研究机构、民间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纳入治理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新型治理格局。这一方案直接回应了治理理念中“开放合作”的要求,为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具体载体。
三、具有诸多中国特色的全球AI治理方案
《行动计划》将“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置于全球AI治理议程的突出位置,构建了一个以能力建设为导向的国际合作实践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机制包括“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建安全测评互认平台、举办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教育培训”等具体举措,形成了涵盖科研合作、标准互认、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共建安全测评互认平台”的提出,为解决当前全球AI安全标准碎片化问题提供了务实路径。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计划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统一算力标准体系建设”,为理念层面的包容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完善具备互操作性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基础设施布局”的表述,体现了对技术互联互通在缩小数字鸿沟中关键作用的深刻认识。
在数据治理实践中,“合作打造高质量数据集,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更多养料”与“探索构建数据共享的全球性机制平台”形成了数据要素治理的双重路径。前者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后者解决数据流动问题,共同为AI技术的普惠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公共部门率先部署应用”的实践路径设计,要求“各国公共部门应成为人工智能应用和治理的引领者、示范者”。这一设计不仅为AI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市场牵引,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共部门的示范效应,为治理标准的形成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执行的有机衔接。
绿色发展实践通过“倡导‘可持续人工智能’理念,联合制定人工智能能效水效标准”,将环境友好理念融入AI治理实践,体现了对AI发展长远可持续性的前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