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生肖牛幸运数字的作用:测算流年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追问|在公共场合也要挠的湿疹,究竟有多痒?

adminddos 2025-08-04 09:13:58 1
生肖牛幸运数字的作用:测算流年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追问|在公共场合也要挠的湿疹,究竟有多痒?摘要: ...

·除了长在四肢和面部以外,湿疹也会出现在一些私密部位,让患者苦不堪言。

·“痒-抓-更痒”的循环一旦形成,神经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哪怕轻轻一碰都可能诱发痒感。长期瘙痒会导致焦虑、失眠,而焦虑又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重炎症反应,进一步放大痒感。

近日,“武大男生图书馆因湿疹搔抓被疑性骚扰”一事,将一种最常见的皮肤病推上风口浪尖。当事人因患有湿疹,在图书馆搔抓大腿,被误解、举报,最终陷入网络暴力的漩涡。

湿疹的痒究竟有多难忍?应当怎样治疗?我们是否给予了患者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夏秋之交,正值湿疹高发,澎湃科技邀请华山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康俞莉,探讨湿疹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

视觉中国 图

年轻人高发,甚至长在私密部位

从医学角度讲,湿疹的定义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核心特征是出现具有反复性、瘙痒性、多形性、渗出性、对称性的皮疹。

“更通俗地说,健康的皮肤像一层完整的‘保护膜’,能锁住水分、抵御外界刺激;而湿疹患者的皮肤屏障‘漏洞百出’,水分容易流失,外界的过敏原、刺激物也更容易入侵,从而引发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瘙痒等一系列症状。”康俞莉说。

“很多人会把湿疹和感染、过敏混为一谈,其实三者有本质区别。”康俞莉解释道,湿疹本身不是感染性疾病,没有传染性。但湿疹患者皮肤屏障破损后,容易继发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反过来又会加重炎症和瘙痒,形成“瘙痒-搔抓-感染-更痒”的恶性循环。过敏是湿疹的常见诱因之一,但更多患者的湿疹与“非过敏因素”相关,比如皮肤干燥、摩擦、压力、环境潮湿等。

婴幼儿、年轻人以及老年人是湿疹的高发群体。婴幼儿皮肤屏障尚未发育完善,皮脂腺分泌少,容易受干燥、摩擦、尿液/粪便刺激的影响。老年人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患者群体,皮肤老化导致含水量下降,屏障功能减弱,加上可能合并糖尿病、静脉曲张等基础疾病,或长期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导致皮肤干燥,更容易发生湿疹。

“年轻人则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比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会影响免疫平衡)、常接触化妆品、过度清洁或频繁更换护肤品(破坏皮肤屏障)等。”康俞莉说。很多年轻患者常被告知“长大后就好了”,然而湿疹可能会反复发作,贯穿青春期甚至成年,给他们带来失望与困扰。

除了长在四肢和面部以外,湿疹也会出现在一些私密部位,让患者苦不堪言。“如肛周、外阴、腹股沟等,因潮湿、闷热、摩擦、分泌物刺激,湿疹易反复发作,且瘙痒剧烈,患者往往因尴尬而延误治疗。”康俞莉说。

奇痒难忍

“痒”是湿疹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很多人觉得‘痒忍忍就过去了’,但湿疹的痒真的不是意志力能对抗的。”康俞莉说。

她告诉记者,湿疹的痒不同于蚊虫叮咬或者其他皮肤病,其核心是“炎症介导的瘙痒”。皮肤屏障受损后,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会释放组胺、白三烯、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这些物质直接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信号。同时,皮肤干燥导致的神经末梢暴露,也会放大瘙痒感受。这种痒往往伴随炎症反应,越抓越痒,因为搔抓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释放更多炎症介质,形成恶性循环。

“患者常形容为‘钻心的、阵发性的痒’——不是持续存在,而是突然发作,像有小虫子在皮肤里爬,抓挠后会短暂缓解,但很快会更痒。尤其在夜间,瘙痒会明显加重,很多患者形容‘躺下就痒,越痒越抓,天亮时皮肤已经被抓烂’。”康俞莉说。

瘙痒会触发一种强烈的搔抓冲动,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理反射。有研究显示,搔抓可以暂时缓解瘙痒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激活大脑中的奖赏通路来产生快感,从而强化搔抓行为, 这种短暂的缓解会使患者难以用意志力抵抗搔抓的冲动。

“痒-抓-更痒”的循环一旦形成,神经会变得越来越敏感,哪怕轻轻一碰都可能诱发痒感。长期瘙痒会导致焦虑、失眠,而焦虑又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重炎症反应,进一步放大痒感。“临床中很多患者说‘越紧张越痒,越痒越紧张’,手就抓不停,一定要抓破痛了才行。”康俞莉说。

有学者甚至指出,湿疹患者大脑中调节注意力偏向和控制冲动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在长期搔抓中发生改变,导致对瘙痒的敏感性增加。当生理冲动、行为习惯与心理负荷叠加在一起,意志力便显得不堪一击。

科学认知,规范治疗,长期管理

湿疹的反复无常让患者备感挫败。一项针对年轻湿疹患者的研究指出,由于湿疹呈周期性发作,改善和恶化交替出现,让患者很难判断究竟是治疗起了作用还是疾病本身进入了缓解期。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寻找确切诱因和评估治疗效果变成了一场反复的试错,极大地消耗着患者的精力与信心。

“面对湿疹,正确的态度是 ‘科学认知、规范治疗、长期管理’。”康俞莉说,“湿疹是慢性疾病,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不影响正常生活。”

她介绍道,湿疹治疗的核心原则首先是修复皮肤屏障,通过保湿、减少刺激等方式恢复皮肤的锁水和防御功能,这是贯穿治疗全程的基础。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医学护肤品(如保湿霜、润肤剂)修复屏障,避免热水烫洗、过度清洁,穿宽松棉质衣物等。

其次是及时控制炎症和瘙痒,打断“瘙痒-搔抓”循环,避免病情加重。口服和外用药物是控制急性症状的主力,例如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或在敏感部位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口服抗组胺药等药物则能够快速控制炎症。

“需要提醒的是,激素药膏并非‘洪水猛兽’,不要谈到激素就立马抗拒,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规范使用是安全的;而盲目使用偏方反而可能加重刺激,反而延误治疗。”康俞莉说。

第三个治疗原则是寻找并规避个体化的诱因,记录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如过敏原、刺激物),并主动调整。最后,应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盲目停药或滥用药物,长期管理,预防复发。

“湿疹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但通过科学管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实现‘少发作、轻症状’的目标。”康俞莉说。这需要的不仅是患者的耐心和科学的治疗,更需要来自家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理解与善意。当你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无法控制地搔抓皮肤时,或许可以少一分评判,多一分共情。

参考文献:

Ghio, D., et al. "How young people adapt to living with eczema."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82.1 (2020): e18-e18.

 Wimalasena, Nivanthika K., et al. “Dissecting the Precise Nature of Itch-Evoked Scratching.” Neuron, vol. 109, no. 19, Oct. 2021, pp. 3075-3087.e2. Crossref,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1.07.020.

 Wu, Guang-Yan, et al. “The Prelimbic Cortex Regulates Itch Processing by Controlling Attentional Bias.” iScience, vol. 26, no. 1, Jan. 2023, p. 105829. Crossref,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5829.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