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凛冬未退,曾经的全球硅片巨头正深陷业绩泥潭。随着2025年上半年预亏40亿至45亿元的消息公布,其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扩大超30%,新晋CEO王彦君的首份半年答卷未能传递暖意。这场旷日持久的亏损背后,固然有行业周期下行带来的阵痛,但更深层的经营隐忧如同潜流,正悄然侵蚀着企业的生存根基。
战略抉择的失衡:激进与滞后的双重困境
当全行业为应对产能过剩而主动收缩战线时,TCL中环仍坚持高开工率策略,试图以规模优势穿越寒冬。然而,行业价格战远比预期惨烈,硅片价格腰斩的背景下,激进的满产策略非但未能赢得市场,反而导致库存持续高企。生产与销售的错位,使库存压力持续困扰着公司,即便多次计提减值,仍难缓解积压负担。
长期以来,硅片业务贡献超六成收入,但这一核心优势正转化为致命软肋。当硅片利润被挤压至负数时,公司试图拓展的组件业务却因技术代差与转型迟滞难以独当一面。过度依赖硅片的业务生态,在行业变革中显露出脆弱性。
突围路上的荆棘:内伤未愈,外患又至
行业对高效组件的需求转向N型技术之际,TCL中环的产品升级节奏略显被动。尽管近期推出新一代BC组件,但转化效率与头部企业存在差距,市场响应未达预期。在光伏技术快速迭代的赛道上,研发投入的紧迫性与商业化落地的迟缓形成矛盾,技术护城河的宽度亟待拓展。
海外布局的代价高昂。为寻求市场增量,公司控股收购新加坡组件企业Maxeon,寄望其打开全球渠道。然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叠加标的公司的经营困境,使得此次收购非但未贡献利润,反而触发近10亿商誉减值。海外拓展的遇阻,折射出国际化管理能力与技术整合的不足,资金投入与回报的失衡加剧财务压力。
资金链的极限承压。持续的亏损已显著消耗现金流,而短期债务规模却持续攀升。一边是刚性债务偿付迫在眉睫,一边是经营造血能力下滑,公司不得不依赖外部融资填补缺口。这种资金腾挪虽暂缓危机,却非长久之计。
曙光何在?破局需刮骨疗毒
TCL中环的亏损困局,实则是行业周期与企业自身战略偏差共振的结果。当盲目扩张的策略遭遇供需逆转、技术短板的软肋暴露于竞争加剧、海外布局的雄心遭遇市场寒流,多重矛盾的叠加正将这家老牌企业推向转型的深水区。
然而,行业并非全无暖意。近期政策层面推动的产能出清与价格自律,为产业链修复带来希望;隆基、晶澳等巨头二季度亏损收窄的迹象,也印证了行业底部正在夯实。对TCL中环而言,未来破局需在三个维度重构平衡:一是放弃规模执念,以产销动态平衡取代产能冗余;二是加速技术攻坚,在组件效率与成本间建立新优势;三是剥离低效资产,聚焦现金流安全,让每一分投入都流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光伏产业的淘汰赛已步入下半场,能穿越周期的企业,未必是体量最大的,但一定是战略最清醒、行动最敏捷的。TCL中环能否从硅片龙头的光环中挣脱,重塑适应寒冬的生存法则,这场自救之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