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呼和浩特智慧城市进化论: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大数据让城市耳聪目明

adminddos 2025-08-06 11:49:49 1
呼和浩特智慧城市进化论: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大数据让城市耳聪目明摘要: ...

清晨7时,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市民打开手机,指尖轻点,就完成了孩子的入学报名;上午10时,政务大厅里,工作人员通过AI大模型,快速生成材料初稿;傍晚18时,新华广场的智慧停车系统实时更新车位信息,下班族扫码即可无感离场……

这些日常场景来自于“东数西算”的战略大背景下,呼和浩特用“智慧大脑”悄然编织起的一张覆盖生活、治理、产业的数字网络。

8月4日,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正在有序运行。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8月4日,由呼和浩特市委网信办主办、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承办的“我在呼和浩特等你来”全国网络媒体行走进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感受青城的“数字脉动”。这次活动也是“北疆韵 青城潮”2025年呼和浩特市网络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

民生服务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以前办生育补贴要自己申请,但现在通过智慧系统,孩子一出生,补贴政策就会自动匹配!”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部长王阳向澎湃新闻举例介绍,2025年全国两会后,为响应“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呼和浩特出台阶梯式生育补贴政策,一孩补贴1万元,二孩5万元,三孩10万元,并发放伊利、蒙牛各1500元电子券,为产妇提供全年免费牛奶。而这些补助无需提交申请材料,就能通过智能核验精准匹配到符合条件的家庭。

这份便捷的背后,是呼和浩特的“智慧城市大脑”在默默发力。它利用可信数据空间,打通医院、公安、医保、民政等数据边界,自动核验资格,让新生儿家庭享受到“免申即享”的便利。

这样高效便捷的民生服务,渗透在青城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学校后厨的食材清洗、烹饪全过程,发现问题可一键投诉;租客在线提交材料,住房租赁系统与公安、不动产数据联动,当天就能完成备案;电动车车主在家上传证件,线上就能完成上牌登记……

呼和浩特市夜景。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王阳感慨道,过去群众办事更多是“人找服务”,如今通过“智慧大脑”的深度应用,实现了“服务找人”的转变。

城市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感知”

7月下旬,呼和浩特迎来一轮持续强降雨。暴雨让呼和浩特的“智慧大脑”接受了一场实战考验。

降雨期间,全市186个积水监测设备实时监测,一旦发现积水点,系统立即自动定位,并调取周边监控核实情况,5分钟内将工单派给水务部门。当水务部门赶至现场排水时,“智慧大脑”已同步通知交警疏导交通,雨停后又将淤泥清理任务推送给城管环卫。

“原来防汛期间需要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调派大量人员值班值守,但现在通过‘智慧大脑’,可以对市区内17座公铁立交桥、6座下穿通道和容易积水的低洼地带进行自动化监测。”8月4日,呼和浩特市大数据服务中心主任李海刚告诉澎湃新闻,系统能自动定位积水位置,并派单给相关部门,从而实现“监测-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

李海刚介绍,这是智慧城市指挥中心首次配合相关部门的防汛工作,但这样智慧化的城市治理场景,在呼和浩特并不罕见。

智慧平台发现车辆乱停,立即推送信息给车主;看到垃圾积存,自动派单给环卫工;监测到出店经营,及时提醒商户整改;监测到某区域每平方米超过4人,系统会立即向指挥部预警,相关部门就会迅速疏导,稳定人流量……在呼和浩特,各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智能平台每月能捕捉并高效处置约4万件城市问题,通过12种AI算法实现全天候、多场景的智能监测,让城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感知”。

支撑这一切的,是呼和浩特历时数年搭建的“数字底座”。

数字底座从“孤岛”到“协同”

8月4日,澎湃新闻在呼和浩特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注意到,巨型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来自109家单位、353个信息化系统,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大领域。

这个被称为“城市大脑”的智能中枢,采用“1个指挥中心统筹,数据、安全、感知等四大体系支撑,N个智慧应用落地”的“1+4+N”架构,给城市装上“神经中枢”。

8月4日拍摄的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数据应用实验室。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数据进入“神经中枢”后,又该如何输送至“神经末梢”?在指挥中心二楼的数据应用实验室,展出了答案。

这里分为设备区、汇聚治理区、共享应用区、安全质控区和合作开发区等诸多区域,52家单位的147亿条数据在此实现“初加工”“包装”“质检”“定制开发”等流程的安全流通。

而AI大模型的加入,让这个“大脑”更聪明。2025年初,DeepSeek大模型在呼和浩特政务外网落地,成为内蒙古首个城市级应用。如今,接入系统的91家单位的工作人员打开系统,就能享受智能问答、公文写作、数据分析等服务。

从2022年10月,呼和浩特智慧城市一期工程开始建设,到2025年7月入选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呼和浩特的智慧城市之路清晰且稳健。

“下一步,我们要打造‘算力+数据’的产业生态,实现从技术应用到生态共建的转变。”王阳介绍,在智慧生态构建方面,呼和浩特已经走在路上——和林格尔新区10.1万P的算力规模全国领先,200项非涉密数据专题免费开放,吸引着企业前来扎根。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从“数字孤岛”到“智慧协同”,呼和浩特的“智慧大脑”早已不只是冰冷的技术系统,而是充满温度的民生伙伴、高效运转的城市管家。在呼和浩特,千万个跳动的“数字脉搏”,正汇聚成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青城答卷。

海报设计:俞烨 郑达咖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