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银行微信渠道迎整合:公域流量“滑坡”,私域运营“加码”

adminddos 2025-08-06 20:05:35 1
银行微信渠道迎整合:公域流量“滑坡”,私域运营“加码”摘要: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线下网点退潮、线上APP关停……商业银行在客户渠道端的整合还在继续。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集中整合优化了微信公众号、服务号等线上渠道,从而实现轻量化、精细化运营。

  自2013年招行首次在微信平台开展营销活动后,随着微信成为国民级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小程序等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营销渠道。然而,一面是互联网流量见顶后,新客拓展与存量客户运营压力激增;另一面是平台流量推送规则的持续调整,微信流量转化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如今,银行零售业务的线上运营模式不仅是公域内容运营,还通过私域流量运营形成线上、线下客户服务的一体化协同。“通过线上渠道可以实现零售客户的集约化运营,完善客户画像、客群分层逻辑、业务场景适配,打通线上线下全量客户经营路径,从而实现精细化、智能化运营。”某国有大行网金部人士表示。

  银行微信渠道整合三大趋势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速整合线上渠道,多家直销银行APP、银行信用卡中心APP遭遇关停潮。如今,渠道优化的方向来到了微信平台。

  近期,、三湘银行对旗下微信服务号或公众号进行优化,上海农商行也调整了公众号中的理财产品销售功能。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梳理,包括三个方向:

  一是将微信服务号统一迁移为公众号,统一服务功能与宣传渠道。如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在5月20日将服务号迁移为公众号;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服务号在7月31日停更,相关内容迁移至新号“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在6月21日将服务号迁移至公众号。

  二是将同一家银行相似业务的公众号进行整合,或归口至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如兴业银行南宁分行微信公众号自7月10日起停止运营,原有内容及业务模块转移至该行另一官方微信公众号“兴业银行南宁分行兴文化”;郑州银行在7月31日下线“郑州银行公司金融”公众号,将原功能同步迁移至郑州银行微银行公众号;江苏银行在6月3日将“苏银普惠”公众号所有服务内容迁移至“江苏银行公司金融”公众号。

  三是直接下线微信公众号或部分服务,将线上服务渠道整合至APP中。如湖南三湘银行公告,5月28日“三湘银行Live”公众号将正式停运,可下载“湖南三湘银行”APP继续体验相关服务。而上海农商银行则是对理财产品微信申购业务进行调整,从7月10日起,对微信公众号部分理财产品购买功能予以调整,使用该行公众号购买封闭式理财和定开型理财时,将跳转至“上海农商银行”手机及银行APP完成购买交易。自9月11日起,该行将停止官微所有理财产品购买交易,全部跳转至手机银行APP完成,理财产品赎回功能暂不作调整。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监管已发文加强APP应用端的优化管理,但银行在其他线上渠道的管理仍较为混乱。

  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印发的《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应当加强移动应用统筹管理,“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规风险隐患大的移动应用及时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记者在微信平台搜索发现,各国有银行、股份行的官方微信多则数十个,少则三五个,划分逻辑有两类,一类是按不同属地分行设立,一类是按不同业务部门设立。但大部分银行的“公众号”与“服务号”划分并不明确;同一银行旗下不同分行官微提供的服务类型也不一致,有的银行在微信端直接提供余额查询、网点查询、贷款申请等服务,而有的官微仅作为宣传渠道存在;此外,在功能跳转方面,部分功能从今年开始调整归口到APP端,有部分功能直接跳转至该行官方小程序。

  “我们分行的官微运营职能比较简单,主要是发布相关信息提供消保、投教、营销等内容,有的分行官微会侧重于内部活动宣发,服务功能还是通过总行官微、小程序和APP提供,像公司金融、普惠金融这些业务部门则是通过服务号提供一个链接客户的入口”某股份行华东分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公域流量“滑坡”

  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本轮银行微信渠道优化调整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是去年以来微信对“服务号”与“公众号”(原订阅号)的功能性区分。

  微信开放社区显示,服务号主要是面向机构用户,支持微信支付、用户信息绑定等高级功能,侧重于银行、政务类机构提供相关服务,每月可群发4条消息;公众号侧重于个人用户的信息传播,主要用于消息推送与品牌宣传,公众号可以每天群发1条消息。

  这意味着服务号更强调功能性服务与客户链接,而公众号更侧重于资讯与宣传营销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7月微信8.0.50版本上线服务号折叠功能,将用户订阅的服务号统一收纳至一个文件夹中,不再单独显示于聊天列表,用户可通过点击文件夹快速查看服务号消息。

  一位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记者,此前服务号推送内容直接在微信消息列表中呈现,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微信将服务号推送内容完全折叠进入“服务号”二级页面呈现,而公众号文章则在订阅号消息列表呈现,用户阅读习惯发生迁移。“在改版后我们服务号的整体阅读量是有比较明显下滑的,但用户黏性有所增强。”他指出,服务号阅读需“二次点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量反馈。

  记者注意到,银行信用卡中心通过官方服务号提供查额、查账、福利等一系列服务,让用户通过微信就可以实现基础业务需求。但相关文章如新卡发行、合作方营销等内容推送流量下滑较为明显。以某头部信用卡机构服务号为例,在去年9月前该机构有多篇10万+流量文章推送,主要是积分返现、刮奖或优惠营销合作等,但今年以来没有一篇推送流量上万

  私域流量运营加码

  在公域流量滑坡的另一面,银行线上渠道加速转攻私域流量池的客户运营。

  今年5月,大连分行官微公告,为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工商银行大连分行”企业微信号将停止对客服务,届时相关服务和功能将停止运行,该行官方服务账号已统一升级为@中国工商银行,通过扫码添加客户经理企业微信,非大连地区客户可联系当地网点服务人员,获取专属客户经理企微添加方式。

  前述大行网金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微信是各家商业银行客户管理的重要渠道之一,其核心是通过企微实现“1V1”的客户服务与具备相同特征的客群运营。前期通过线下网点、地推场景、线上APP、微信等渠道为企微引流,快速建立私域流量池,再通过企微打通数据标签,通过运营平台实现企微渠道的客户批量化管理与精细化运营、个性化内容推送,进一步结合客户在线上渠道的行为轨迹形成客户画像,为后续“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与服务打下基础。

  他指出,该行的企微服务整体以总分行协同模式展开:“我们的企微运营矩阵是基于总行科技能力搭建数字化运营平台,为客户经理提供数据支撑与内容支撑,再由分行团队据此制定运营策略,在客户经理的交互中达成价值转化。”

  “近年来,为了打通公域与私域的流量循环,我们银行已经形成了‘企业微信+公众号+社群+社交平台’等一系列线上渠道引流,同时整合线下物理网点、APP、远程银行等多个服务矩阵,重新塑造客户旅程,优化客户体验。”华东某城商行数字金融部人士表示,特别是近年来AI等技术快速发展,对远程银行座席服务、营销服务、合规质检等方面的助力较大,目前该行通过AI赋能,将视频质检的审核效率提升了80%。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