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医美机构正在炮制 " 幼态审美 " 陷阱。
近日,据《法治日报》报道,一位 22 岁的女孩走进医美机构,只想做基础护肤,却在一套 " 诊断话术 " 的狂轰滥炸下,被贴上了 " 皮肤松 "" 鼻翼宽 " 的标签,诱导她抗衰变 " 幼态脸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 " 幼态审美 " 风靡,医美机构正用一套精密的话术体系,收割年轻女性的容貌焦虑。这背后是标准混乱的 " 诊断 "、轻描淡写的风险,以及动辄数万元的消费陷阱。

(图源 新华社)
近几年,几乎每逢暑期都会迎来一股医美热潮,不少高中毕业生扎堆在上大学前 " 变美 "。精灵耳、直角肩、漫画腰、宝宝牙 …… 商家不断抛出的医美新概念,在掏空消费者钱包和自信的同时,也让医美乱象暗中滋长。
虚假宣传盛行、服务边界模糊、从业者资质混乱、消费者维权困难等问题交织,特别是近年来频发的医美事故,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健康,也让整个行业遭遇信任危机。
我们的脸和身体容不得 " 冒险 ",医美行业确实需要来一次重拳出击的 " 整形 "。同样需要 " 整形 " 的,还有我们被算法 " 格式化 " 的审美取向。
修图软件上,成为 " 滤镜美人 " 只需要几个步骤,如果选择 " 一键美颜 ",几秒钟就能获得一张尖下巴、大眼睛的 " 标准 " 美照。即使不认同、不情愿,潜移默化之中,不少人在被这种 " 复制粘贴 " 的审美所影响和塑造。
社交平台上的美颜滤镜、医美广告和算法推送,影视、综艺、短视频作品中的磨皮滤镜、妆容打造,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合力构建起关于审美的 " 标准 ",比如 " 白幼瘦 "。这种 " 美 " 常常被简化成冷白皮、幼态脸、直角肩等 " 外在标签 ",于无声处影响着更多女性的审美选择。一旦身材、长相不符合 " 标准模板 ",一些女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了 " 对标 " 美丽,陷入节食、整容的泥潭。

(图源 工人日报 作者 赵春青)
"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此前,网球运动员郑钦文在广告代言海报中就曾被 " 改头换面 ",不仅健康的小麦肤色变白了,充满力量的肌肉线条也变得柔和,这样 " 模板化 " 的修图风格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人们觉得郑钦文美丽,从来不只是因为她的外貌,而更多源于她那溢出屏幕的速度与力量、自信与坚韧。
电视剧《山海情》中有这样经典一幕:演员热依扎饰演的李水花,拉着板车徒步百里,高原日光灼出的红血丝在她脸颊上清晰可见,漫天风沙中,她那坚韧的笑容迸发出直抵人心的生命力。正如导演孔笙所言:黄土地的女人,美在骨不在皮。
美没有固定公式,更没有标准答案。美应该是多元的,它取决于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真正的美,不需要靠玻尿酸和胶原蛋白支撑,而是源自生命的丰富与坚韧、成长的积累与沉淀。正如一位博主所说," 不必做温室里精心修剪的盆栽,而要做旷野里自由生长的树。或许不够完美,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比 " 幼态脸 " 风靡更令人忧心的,是审美的 " 格式化 " 倾向,是背离健康与生命活力的畸形审美成为一种潮流,而很多人被裹挟其中还津津乐道。
突破狭隘的审美框架,于社会层面而言,有诸多复杂因素值得分析和讨论。于个人而言,这确实需要一定的自信、勇气,当然,更需要开阔的人生视野和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