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和平协议:拆了“火药桶”还是引发新一轮“暗战”?
导读:
...
8月11日,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国公布了在华盛顿草签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关于建立和平与国家间关系的协议》全文。
3天前,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与亚美尼亚总理尼科尔·帕什尼扬在华盛顿会晤,并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见证下签署了上述协议,迈出了法理上结束长达37年领土争端与武装冲突的实质性步伐。

当地时间2025年8月8日,美国华盛顿,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左起)、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和亚美尼亚总理尼科尔·帕什尼扬在一场签字仪式上握手。视觉中国 图
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地区的主权归属之争,阿亚两国的流血冲突从前苏联晚期持续至2020年代,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加索火药桶”。签署和平协议,是近年来地区形势逆转、“此消彼长”的必然结果。特朗普以又一份“历史性和平协议”宣扬自己的“外交胜利”,可随着各方力量消长进退,未来高加索地区形势走向并非线性的“由战到和”这么简单。
形势逆转,推动休战
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因纳卡地区产生争端与冲突,甚至早于两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阿亚两国在1922年作为外高加索联邦成员国加入苏联,为苏联的创始加盟国;次年7月苏联在纳卡地区(当地居民约95%为亚美尼亚族人)成立自治州,并隶属于阿塞拜疆。1988年2月纳卡州苏维埃通过决议,要求并入亚美尼亚,当年6月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顺势同意,由此点燃冲突。
当时苏联政府支持阿塞拜疆“打击分离主义”,苏军进驻纳卡地区长达两年半,与阿当地武装相互配合(包括1991年4月至5月的“圆环行动”)。但苏联很快解体,阿、亚两国正式独立,第一次纳卡冲突自1992年底全面升级,直至1994年5月两国在俄罗斯的调停下签署比什凯克停火协议而告终,造成超过3万人死亡、约百万人流离失所。
彼时亚美尼亚几乎占领了整个纳卡地区,外加约9%的阿塞拜疆其它领土,在纳卡和亚美尼亚之间唯一陆路通道——拉钦走廊周围地区建立“安全屏障”。比什凯克协议确立了此后20多年都生效的原则,即纳卡地区事实上自治(所谓“阿尔察赫共和国”)、与亚美尼亚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联系,双方以各自实际控制地区为停火界线。
显然这份停火协议对阿塞拜疆是“丧权辱国”,不能甘心接受。自2008年起,阿亚两国包括无人机空袭、炮击、特别行动等间歇性冲突从未停止。2020年9月至11月的第二次纳卡全面冲突开始逆转原有局势:在累计付出超过6000人死亡的代价后,两国再度在俄罗斯的调停下签署停火协议,阿塞拜疆控制了纳卡地区约72%的领土,俄罗斯维和部队确保拉钦走廊的畅通。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对高加索地区越发分身乏术,让阿塞拜疆进一步看到“可乘之机”。2022年12月,一群自称“环保活动人士”的阿塞拜疆居民占领拉钦走廊,抗议纳卡地区非法开采、破坏环境,堵塞交通,俄罗斯维和部队却未能采取有效行动。看到莫斯科无力维系现状,阿塞拜疆决定在第二年一鼓作气。
2023年,阿塞拜疆先是在4月在拉钦走廊设置检查站,事实上全面封锁纳卡地区,连人道主义援助与俄罗斯维和部队也无法通行,对此俄罗斯政府只发表了一个不痛不痒的批评声明;9月19日,阿塞拜疆以反恐为名发起攻势,两日内就控制了整个纳卡地区,当地绝大多数(超过10万)亚美尼亚族人逃往亚美尼亚。至此纳卡地区形势完全逆转,后续停火谈判也无法改变地区实质归属权的易手。
2023年9月28日,“阿尔察赫共和国”领导人萨姆韦尔·沙赫拉马尼扬签署命令,宣布2024年1月1日当地公共机关解散、“共和国”停止存在。两个月后阿亚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表态有意在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基础上实现关系正常化并达成和平协议。根据俄罗斯与阿塞拜疆的协议,2024年6月12日俄罗斯维和部队全部撤离纳卡地区。
这时两国都默认纳卡地区的最新领土现状,后续谈判、博弈是为了解决两国关系迈向正常化的具体问题,例如修改亚美尼亚宪法对领土问题的表述,赞格祖尔走廊(连接阿塞拜疆本土及其外飞地纳希切万,但要穿越亚美尼亚)的建设,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明斯克小组的解散,两国在国际法院对彼此“种族清洗”的指控……
与此同时,两国与俄罗斯的关系都每况愈下:亚美尼亚总理帕什尼扬本就被视为更亲西方,且不满俄罗斯近年来不在冲突中维护亚美尼亚,扬言要退出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从去年12月阿塞拜疆航空公司客机坠毁事件后,到近期两名阿塞拜疆公民在俄罗斯羁押期间死亡,俄阿正陷入全面外交危机。
一方面是俄罗斯地区维稳能力下降,正在失去阿亚两国的信任,促使它们更加倾向域外西方大国介入调解;另一方面高加索地区关键的地缘位置和日益重要的油气资源(尤其是阿塞拜疆)同样吸引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兴趣。两相作用之下,美国牵线、白宫签署的和平协议呼之欲出。
和平协议的关键要点
由于此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主客观条件,阿亚两国今年加快推进了双边和平与关系正常化协议谈判。3月13日,两国宣布就文本草案、条款达成一致,得到了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的积极回应。按照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托马斯·德·瓦尔的分析,帕什尼扬做出了一系列妥协,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两国8月8日在白宫的历史性时刻。
华盛顿会晤之后,两国当即发表联合声明,声明开篇指出,双方仍有待采取进一步措施以最终签署并批准该协议,尚未走完最后一步。不过从已公布的文本内容看,两国在克服既往结构性分歧的问题上有了明显突破,为和平共处、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首先,双方正式承认彼此领土主权和现有边界不可侵犯,并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展开正式划定两国边界问题,意味着阿亚两国政府就纳卡地区归属表达了国际法意义上的正式共识。同时不得以武力强行占据领土的原则列入文本,进一步体现了两国对和平的承诺。
其次,关于欧安组织明斯克小组的存废,双方联合呼吁终止明斯克进程及相关机制。明斯克小组于1992年在俄罗斯倡议下由12国组成,俄罗斯、美国、法国为共同主席国,负责纳卡问题的各级别谈判,却从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早在2020年,阿塞拜疆就已经率先要求明斯克小组解散,因为该国在顺利重夺纳卡地区、占据主动权后,不再需要该小组调停。相比之下,作为战略劣势方的亚美尼亚更需要明斯克小组介入,因此之前并不愿意它过早解散,以免自己在关键时刻孤立无援。
至于双方关切的另一个关键问题——赞格祖尔走廊的建设,两国同意保障阿塞拜疆本土与其相隔32公里的外飞地纳希切万互联互通、不受阻碍,确保两国国内、双边和国际交通畅通,实现互惠互利,同时尊重各方主权、领土完整与管辖权。
此时作为最新调停方的美国开始扮演相应角色:按照最新协议,美国将依据与亚美尼亚99年的土地租赁协议,事实上享有对赞格祖尔走廊的独家开发权,由一家美国私人财团建设、运营这条穿越亚美尼亚领土的运输走廊。该项目的运行框架更名为“特朗普国际和平与繁荣路线”(TRIPP),由亚美尼亚、美国及双方共同确定的第三方合作建立。
此外,两国承诺建立外交关系,开启阿亚关系全面正常化进程;相互从国际法院撤回所谓“种族灭绝”索赔的要求,也不再就既往冲突中的争端提起诉讼;明确不在边界沿线部署第三国军队,并对战俘交换、排雷合作等内容予以相应安排。
应该说这份和平协议触及到了阻碍阿亚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一些实质问题,而双方面对相应问题、达成共识,的确是两个高加索邻国独立34年来在双边关系上的历史性突破。纵观协议核心内容,亚美尼亚的确是做出更多让步的一方,不仅放弃了对纳卡地区的主权和过去损失的索赔主张,还为阿塞拜疆本土与外飞地的联通开绿灯。反过来阿塞拜疆可谓收获颇丰,例如协议取消了对该国与美国军事合作的限制。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份颇为典型的特朗普版和平协议,充分体现了特朗普式的促和模式:美国不出一兵一卒,不以武装力量提供维稳,而以经济合作、商业开发形式体现美国存在、作为“美式安全保障”,使得美国在贸易、运输、能源等方面尽享商业利益,且没有额外成本。这是此前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大力兜售的模式,如今在高加索地区以“特朗普国际和平与繁荣路线”落地。
显然特朗普政府希望在阿亚冲突问题上再度成为最大赢家,不仅要获得符合“美国优先”原则的真金白银利益,还要继续打造特朗普作为“和平总统”的招牌。难怪华盛顿的草签协议刚刚结束,白宫就第一时间发布通告,称特朗普继《亚伯拉罕协议》、塞尔维亚科索沃冲突、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冲突、印巴冲突、刚果(金)与卢旺达冲突、以伊冲突、泰柬冲突后,又一次化解了地区国家冲突。
“高加索火药桶”就此平息?
纳卡地区归属之争有望随着阿亚两国签署历史性和平协议而告终,外界此时无疑期待着“高加索火药桶”变为和平稳定、充分挖掘发展潜力的“金矿”。然而南高加索地区不仅拥有丰厚的战略资源,更位于欧亚地区战略要道,是地区和域外大国的必争之地。一纸和平协议本身能否遏制冲突、维系稳定,尚且有待观察。此次协议背后的地缘政治力量消长,对原有力量平衡的打破,可能意味着更多变数。
和平协议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关键在于阿亚两国和牵头方美国的实际行动。目前两国在纳卡地区主权问题上仅剩的“隐患”就是亚美尼亚现行宪法表述。尽管没有具体指向纳卡地区,但亚宪法前言提到基于1990年《亚美尼亚独立宣言》恢复国家主权,而后者正是明确提及亚美尼亚与纳卡地区的“统一”,因此亚宪法被视为间接宣示该国对纳卡地区的主权。
阿塞拜疆政府和阿利耶夫曾多次敦促亚美尼亚修改宪法,删除相关表述,帕什尼扬政府则在去年表示计划在2027年举行修宪公投。不过今年3月一份民调显示,亚国内59.6%的民众反对帕什尼扬的修宪动议,公投的承诺能否转换为阿塞拜疆期待的结果仍不得而知。
有些坐不住的阿利耶夫在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提出亚美尼亚修宪的要求,不仅使用了消除“毫无根据的领土主张”这一字眼,还试图把美国拉下水,称如果亚方不这么做就会被美方视为“缺乏尊重之举”。可此举或许无助于事态降温,毕竟阿利耶夫越在公开场合强调修宪、刺激亚民众,帕什尼扬政府在国内遭遇的压力和反弹会越大。
而已经与阿亚两国分别签署双边经济合作协议的美国是会为维系地区和平有所作为,还是只想坐享经济红利,“为美国人和美国企业创造新机会”,就完全取决于华盛顿方面的意愿和行动。
特朗普获得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美国优先”在此次阿亚协议中得到体现,而且美国在经济利益之外充分利用这一地缘政治博弈的抓手,扩大了自己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这在无形之中削弱了俄罗斯和伊朗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土耳其则有可能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情况下变得更为活跃。
阿亚草签协议的消息一出炉,伊朗率先表达了公开反对的态度。伊朗最高领袖高级事务顾问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8月9日表示,无论有没有俄罗斯协助,伊朗都会阻止美国主导的赞格祖尔走廊建设。伊朗的强烈反应不难理解,赞格祖尔走廊邻近伊朗北部边境,美国存在本身在伊朗看来就是切实的生存威胁。
俄罗斯同样不会乐见美国介入。作为苏联原加盟国,阿亚两国及整个南高加索地区被俄罗斯视为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至今在亚美尼亚仍驻有军事基地。可如今莫斯科在当地的影响力日益消退,美国一旦成为两国的“安全担保方”,无疑进一步呈现出取代俄罗斯角色的趋势。
如果赞格祖尔走廊在美国主导下建成,按照美国官员的设想,一条绕过伊朗与俄罗斯,直接从土耳其通往阿塞拜疆,最后连通中亚的运输路线就可打通。长期支持阿塞拜疆的土耳其自然希望借助该通道加强与前者的经济联系,实现经济一体化,可又不希望美国这个域外大国独家垄断如此重要的战略通道,将安卡拉排斥在外。为此,土耳其势必不会退出在南高加索最新动向中的博弈。
总的来看,阿亚两国围绕纳卡地区的冲突势必不可持续,草签和平协议水到渠成。只是协议内容不可能让两国及各自民众都满意,且可能撬动地缘力量重新洗牌,点燃域外大国新一轮的争夺。高加索或许不再是引爆充满硝烟的导火索,可另一种形式的斗争或许已然在水面下展开。
(胡毓堃,国际政治专栏作家、中国翻译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