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财运分析www.jixiangqiming.vip:在线测算事业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adminddos 2025-07-22 11:31:46 4
财运分析www.jixiangqiming.vip:在线测算事业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摘要: ...

2025年7月7日至8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主办、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协办,并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共同承办。

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了海外来自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河南大学、兰州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史迪威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逾60人与会。

与会者合影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主持开幕式,对所有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宣读了参会名单。武汉大学副校长陆伟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指出,武汉大学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历史悠久,经历了抗战烽火,西迁乐山以存文脉。在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时代使命的校园,回望艰难岁月。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战后的持久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汉大学始终是国内二战史研究重镇之一,有幸邀请多国专家学者及国内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共襄学术盛会,希望能够跨越国界、增进友谊、促进和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研究员在线上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7月7日是特殊的日子,“七七事变”成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国内二战史学界一直不断努力躬耕,自去年11月至今,在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团队、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团队的鼎力支持下,成功编就《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并已付印,这是学术共同体生产中国自主话语体系的成功实践。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余敏友教授对在场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二战如同一道曙光,深刻改变了历史进程。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实现了中国救亡图存和统一,同时有力支持了盟国抗战。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而此次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国安教授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是二战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经历了十四年艰苦奋战。二战的胜利是全球共同奋战的结果。目前世界面临重大全球挑战,必须全球合作,人类命运与共,从悲壮恢弘的历史中汲取力量与智慧,真诚合作应对未来的挑战。在致辞的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

此次会议由主旨演讲和三个议题组成。主旨演讲环节由林利民教授主持,共计8位学者发言。武汉大学前副校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演讲题目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典范》,阐述了中国对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积极推动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并强调1938年武汉会战时期,武汉大学汇聚一大批重要政治领导人和国际友人,对抗战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所作演讲《二战史研究的新进展》,指出二战史学界将八年抗战的旧说修改为十四年,并重新判定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和二战的性质,强调二战后的机制仍需要不断改革。日本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川村范行教授在《回顾战后80年历程、面向未来永不再战》演讲中,重新审视战后80年来,中日如何跨越历史伤痛、携手和平发展,并指出一系列新的关切。江苏大学全球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徐步理事长作《二战后世界秩序的困境与改革——推动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与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指出全球秩序亟待改革与完善,应当超越霸权逻辑,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与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体系。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亚历克西斯·杜登(Alexis Dudden)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亚历克西斯·杜登(Alexis Dudden)教授作了《铭记和遗忘东京轰炸:过去和现在》的报告,从历史与记忆关系的角度,反思了日本人对1945年东京轰炸事件的理解、遗忘或否认,以及美国的反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教授于线上作《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演讲,强调了联合国对二战战后国际秩序发挥的重要作用,及中国一直以来维护国际秩序的坚定立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任教的英国二战史学家安德鲁·布坎南(Andrew Buchanan)在《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1931-1953》演讲中提出二战的开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而战争的结束则出现“止而不休”,一直蔓延到50年代初。他提出,二战本质上是多重战争与革命的集合。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副教授所作演讲为《战后处置日本遗留问题研究》,从问题、成因和影响等多方面分析了二战后日本遗留问题处置的困难性,提出需多方谨慎对待、共同努力。

7月7日下午,共有9位学者参与了议题一“战时中国与世界”的演讲,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刻的讨论。议题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再荣研究员主持,评议人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军教授和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泰迪·乌德里克斯(Teddy Uldriks)教授。

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世界现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梁占军教授演讲题目是《近十年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新进展:成绩与不足》。他指出,近年来二战史研究特点为“重史料,多视角”,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史料利用、全球视野和国际传播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特·班纳吉教授(Avijit Banerjee)在《泰戈尔与抗日战争浅析》中,通过对泰戈尔生平的回顾,指出泰戈尔一生始终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和抗战事业,中国人民与泰戈尔之间存在深厚的感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生教授作《威廉·韦伯档案所见其对南京大屠杀责任的思考》,分析并呈现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韦伯对南京大屠杀相关判决的审慎思维过程,及其个人在审判过程中的作用与贡献。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罗永宽教授《习近平抗战史观的新视阈与新论断》和卢勇教授《习近平关于抗日战争重要论述的三重意涵》均强调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抗战史观的重要性,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曲阜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赵文亮教授作《从学术研究到国家担当:胡德坤教授与中国二战史研究的五维实践》演讲,从体系构建、实证批判、跨学科视野、学科奠基和国家担当等方面,强调了胡德坤教授在中国二战史学界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少军教授在《加强对侵华战争中日本海军的研究》中,阐述了日本海军在侵华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研究薄弱的原因,指出应当加强对日本海军的研究。史迪威研究中心杨罕亭博士在其演讲《史迪威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中,从训练军队、开辟公路和促成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等方面,论述了史迪威对中国抗日的重要贡献及其立场形成的原因。英国学术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教授线上演讲的题目为《中国与世界危机(1931-1945)》,强调中国的持续抗战有效牵制了日本军队,在二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应当将二战起点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初,对中国在新帝国主义战争中所作贡献的价值需要重新审视和肯定。

议题二主题为“战时问题研究”,主持人为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姚惠娜研究员,评议人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少军教授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原贵美惠教授(Kimie Hara)。

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泰迪·乌德里克斯教授演讲题目为《强奸——日本的战争武器》,指出了日军强奸罪行的有组织、有秩序和规模化、政策化,提出强奸不仅是针对受害者本人的犯罪行为,更是对她所在集体和社会的侵犯。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孟庆龙教授作演讲《开罗会议与中美关系》,考察了美国对中国抗战态度和中美关系的变化,认为开罗会议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深远而复杂。巴西隆德里纳州立大学弗朗西斯科·塞萨尔·阿尔维斯·费拉兹副教授(Francisco César Alves Ferraz)在《巴西和拉丁美洲的二战经历》中,提出提供资源、设置盟军基地保障补给线畅通和派遣巴西远征军是拉丁美洲向二战作出贡献的三种方式。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汪金国教授作题为《共产国际在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发挥的作用》的演讲,揭示了共产国际唤醒反法西斯意识,统一战线、实现军事力量的整合,以及协调各国行动、增强共识的三重作用。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徐勇教授的演讲题目为《1936年:二战前期的东亚政情与世界格局剧变研究》,以年代史为切入视角,指出1936年是日本国内巨变并冲击东亚和世界的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性年份,也是中国政局剧变、欧洲局势受到冲击的年份,应当加以注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杨婵副教授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在华英侨赔偿问题研究(1945-2007)》中,分三个阶段论述了太平洋战争期间沦为“平民俘虏”、被拘禁和没收不动产的在华英侨,从对英索赔到对日索赔再回到对英索赔的过程。中山大学(珠海)历史系班晓杰博士后作演讲《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军事工业重组与发展研究》,论述了全面抗战时期兵工厂的大规模内迁、再迁建与建设,及兵器工业布局和产业链条的渐趋完整,提供了全面认识中国抗战的新视角。

7月8日上午,议题三“二战与战后秩序”在首都师范大学姚百慧教授的主持下进行,评议人为美国佛蒙特大学高级讲师安德鲁·布坎南和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孟庆龙教授。

美国佛蒙特大学高级讲师安德鲁·布坎南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演讲题目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再探:1939还是1931?》,分析了“1939年说”的主要不足和“1931年说”的主要依据,提出应当加强各项研究以弘扬“1931年说”。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原贵美惠教授的《帝国的崩溃:东亚的边界变动与霸权重组》回顾了日本帝国的扩张和崩溃过程,其崩溃深刻改变了东亚;旧金山系统将争端纳入了区域秩序,未来东亚或将走向和解与共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祁怀高研究院作《中俄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思考》,回顾了中苏在二战胜利和战后国际秩序建立中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呼吁中俄共同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俄罗斯中国与当代亚洲研究所尤里·库林采夫研究员在线上演讲,题为《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和平与发展新世界秩序中的作用》,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定位、作用及架构,指出了上合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军教授的演讲是《二战与战后世界和平:反思历史与制度创新》,从二战、冷战和后冷战时代三阶段,回顾了制度层面的诸项创新和作用,以及联合国、民间力量等新兴力量对维护和平的贡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刘晓莉副教授的演讲题为《中国、联合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对联合国的创建与运作至关重要,当下中国将继续发挥在联合国中的负责任大国作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邢来顺教授的演讲《联邦德国文化界的二战反思》,提出联邦德国的文化反思经历了从排斥与沉默、集体忏悔、正视历史到实现过往与现实的和解四个阶段,是艰难而渐进的过程,最终成为了从文化精英到下层民众的广泛社会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高国荣研究员作题为《抗日战争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前瞻》的线上演讲,认为抗战研究在中国经历了奠基起步、学科形成和繁荣发展三大阶段,在作品出版、资料整理、理论升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非凡成就,未来应继续加强资料收集、宏大叙事与学术开放交流。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陶赋雯副教授作《战后八十年日本二战历史书写与记忆演变》,提出战后八十年日本二战历史书写的演变,呈现出一条“沉默回避—受害叙事凸显—右倾修正”的轨迹,本质是记忆资源争夺战。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愿副教授在《从地区主义到普遍主义:美国国际托管制度构想的转变》中回顾了美国国际托管制度从地区主义走向普遍主义的演变历程,认为在战后美国走向国际主义的原因和方式中,可以看出孤立主义在其间发挥的影响。

本次会议的闭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助理关培凤教授担任主持人,由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盛况空前,国际与国内学者济济一堂;热烈紧凑,兼具成果和新意,实现了宏观、中观、微观的统一、战时与战后的统一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统一。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作闭幕致辞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8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召开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次会议与会人数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积极分享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研究的前沿成果,为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重大历史意义及战后国际秩序的维护与演变提供理论支持,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贡献智慧与力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的深刻实践。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