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高达31℃的卢湾体育场,一位身穿7号球衣的少年身影格外醒目。他用精准直塞撕裂对手防线,用冷静的拦截化解门前危机,以近乎统治级的表现率队取得了17比1的大胜。
当同龄人还在享受暑假,来自星河湾双语学校的15岁少年胡桐源早已主动扛起了“灯泡队”的重担——教练远赴国外比赛,队内队长因年龄限制缺席比赛的困境下,他自发组织训练、约战强队。
他带领的这支去年饮恨四强的“无厘头”之师势必要在今年卷土重来。这正是我们走近胡桐源,探寻这位少年领袖和他背后团队故事的意义——见证校园足球的蓬勃朝气,感受那份因热爱而生的责任与担当。

身穿7号球衣的胡桐源。
因C罗和葡萄牙而爱上足球
2016年欧洲杯,6岁的小胡坐在电视机前深深地被这位身穿7号的葡萄牙前锋所吸引,“当时我基本上葡萄牙的比赛都会熬夜看,然后还把我自己眼睛都给看坏了,现在戴OK镜。也就这样喜欢上了C罗。”小胡害羞地低下了头。
这份源于对偶像的热爱,点燃了他心中的足球火种。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踢球的他,却能常年在校队占据着主力位置,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一开始我在球队踢不上首发,教练就一直鼓励我。当时大冬天有早训,我就克服自己很早来学校训练,而且我耐力不好,就经常早上会跑个两公里来提升自己。” 这份刻苦,是他足球道路上一路前进的关键。
这位从电视机前痴迷C罗的少年,到卢湾体育场上扛起球队前行的“7号领袖”,他向我们展示了热爱的力量——能驱动一个人在寒冬天下坚持训练,也能让一个少年在教练缺席时主动扛起大旗,凝聚团队。
当被提及为什么会喜欢C罗,小胡青涩的脸庞上写满对偶像的崇拜,“我觉得他很强,很有魅力。但我也很喜欢梅西,因为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喜欢梅西的。也是因为C罗,所以我喜欢穿七号,然后左右两边我都可以踢。”
左脚球员在足坛并不常见,而小胡就是其中之一,“我第一次接触球就是左脚,我都不太清楚,但我从小就一直就喜欢用左脚踢,也可能因为我爸是左撇子啊,跟这个稍微有点关系吧。”赛场上的他多次用他的黄金左脚为队友创造多次绝佳机会,也用左脚洞穿了对方门将的十指关。

胡桐源在比赛中
“灯泡队”的青春自白
“队长说叫灯泡,我们就跟着喊!” 这支队伍从去年起就沿用这个无厘头队名。在去年的闵行区晚报杯的比赛里,他们过五关斩六将,但因为最后关头的防守问题,遗憾倒在了四强。
这也成为了小胡的心结,“我们几乎每场都是在最后三分钟的时候被对手扳平,然后又被打到点球大战,最后输掉。所以就挺可惜。这也让我意识到球队的防守问题。”
失败催生了成长。每次比赛失利后,小胡就约上球队的队员去吃饭,大家敞开心扉地去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一起定下球队的目标。相互鼓励,更有动力地去练球。这种开放式的氛围也进而帮助了他们解决了场上很多问题。
“我们有队员喜欢自己带球,有时会因此产生小矛盾。我们平时就会交流,教练也会从中去协调。通过多踢比赛,让大家一起意识到互相传球的重要性,因为足球毕竟还是个团队运动。”
这支“灯泡队”有着最纯粹的青春热血和对胜利的执着渴望。胡桐源和他的队友们,正用他们的汗水、智慧与团结,在晚报杯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晚报杯是历练的舞台,也是传承的温度。两度参赛的他明显感受到本次赛事的变化,“去年遇到争议判罚,我们还想着要去看录像。今年的裁判之间的沟通,整体判罚方面都特别好,赛事的效率也非常高。今年拿冠军我觉得还是有希望吧,走一步看一步,遇到弱队不轻敌,遇到强队不放松。”
对于今年第40届新民晚报杯的举办,小胡坦言很震撼,“一个面向中学生的足球比赛能坚持40届,我觉得相当不容易。而且大家还那么踊跃地去报名。它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大家都能互相切磋,互相之间能够很好进步,能见识到更多更强的人。”
而如小胡和灯泡队这样平常小球员和球队,是新民晚报杯40年传承中跃动的不可或缺力量,是上海乃至中国校园足球蓬勃生命力最鲜活的注脚。这也在告诉我们:足球的土壤在校园,未来的希望在少年。他们追逐的不仅是眼前的冠军奖杯,更是那份对足球的热爱与坚持。这份纯粹的执着与担当,值得被看见,也值得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