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胡梦然
一家成立不足一年的贷款中介,引发近20家银行深圳分行集体发布声明。
截至目前,已有、、、、、、、、等近20家银行的深圳分行发布了相关声明。声明中指出,中介机构鑫心惠邻(深圳)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鑫心惠邻”)在相关门店以及附近小区电梯广告位打出“降息优化”“携手XX银行”等宣传广告,并声称多家银行是其战略合作伙伴,涉嫌扰乱金融秩序,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据了解,鑫心惠邻成立于2024年,旗下共有9家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起其他贷款中介开设在写字楼等金融机构聚集的地方,鑫心惠邻的门店多数分布在小区中,其在介绍中打出“协助社区邻居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邻省钱是永恒不变的使命”等口号,并称客户为“亲爱的邻居”。
多家银行集体发布声明后,鑫心惠邻方面回应称:“由于在宣传过程中不够严谨,错误地使用了银行标签,造成了对公共资源的占用。对此,我司已进行全面整改。”
宣传与银行合作被“打假”
天眼查显示,鑫心惠邻成立于2024年11月,至今仅半年多时间,对外投资有9家子公司,名称分别为惠邻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深圳)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分布在深圳各个区。鑫心惠邻解释称:“门店选址都在小区楼下,是为了让社区的邻居更加便利,并且借助国家降息降准的政策更好地服务社区的邻居,协助邻居降低融资成本。”
“鑫心惠邻选择在居民小区周边设点,主打‘社区融资’概念,这表明当前贷款中介行业正在经历转型期,面临线上获客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贷款中介的阵地从传统金融区转向居民社区,反映了对目标市场的一种新探索,但同时也潜藏着特定的金融风险。首先,这种做法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不了解全部事实的情况下作出决策;其次,部分不良中介可能会利用与银行的关系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认为其服务是官方认可的。为了挤压此类不良中介的空间,银行应积极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增强社区居民的风险识别能力,并通过提供便捷、透明的服务渠道,让正规金融服务更加贴近消费者。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道,贷款中介转向居民社区反映行业下沉趋势,这种“社区融资”模式潜藏三方面风险:一是信息不对称加剧,居民金融知识相对薄弱易被误导;二是服务透明度不足,收费结构复杂易产生纠纷;三是可能诱发过度负债。
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在声明中强调,我行在贷款业务中,不收取中介费、代办费、介绍费、过桥费等费用。请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相关贷款中介虚假宣传套路,避免轻信“转贷降息”“内部提额”“洗白征信”等说法,注意个人信息保护,谨防上当受骗。
林先平表示,银行应强化社区金融教育,通过设立正规社区金融服务站、开展普惠金融讲座等方式主动填补服务空白,同时与监管部门建立可疑中介联合排查机制。
监管警示中介乱象风险
近期不法贷款中介活动抬头,深圳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不法贷款中介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可能造成消费者无法及时偿还贷款、涉嫌骗取银行贷款、陷入AB贷陷阱、支付高额费用、被骗取虚构费用、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监管层面要明确中介业务边界,禁止冒用金融机构名义宣传。建立收费透明化标准,打击高额服务费乱象。银行层面要优化贷款流程,减少对中介的依赖。建立“黑名单”机制,联合抵制违规中介。行业层面,应推动中介机构持牌经营,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从业人员合规培训,杜绝虚假承诺。
监管逐渐趋严。今年3月,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聚焦贷款领域非法存贷款中介服务、恶意逃废金融债务,保险领域非法代理退保理赔,信用卡领域不正当反催收等重点方向,依法严打信用卡诈骗、骗取贷款、贷款诈骗、保险诈骗、非法经营、虚假诉讼、合同诈骗等各类犯罪活动。
林先平表示,行业规范化需要多方协同。监管部门应建立中介机构白名单及服务标准;行业协会需制定自律公约并完善投诉渠道;银行要严格审核合作机构资质;中介自身应推行服务流程标准化和费用透明化。关键要建立全流程可追溯体系,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留存服务记录,同时探索“中介机构评级”等市场化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