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10月9日,影视院线板块开盘遭遇重挫,iFinD显示,截至午盘,影视院线(801766.SL)跌幅扩大至5.87%。多家影视公司股价同步大跌,(300133.SZ)大跌12.59%、(300251.SZ)跌超10%,(001330.SZ)、(603103.SH)、(600977.SH)跌停,(002739.SZ)、(300528.SZ)等跟跌。

影视股集体跳水,或与刚刚结束的2025年国庆档票房表现紧密相连。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为18.35亿元,不及2023年国庆档的27.34亿元和2024年国庆档的21.04亿元。
假期票房的下滑并非唯一值得关注的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今年国庆档平均票价降至36.6元,创下近7年同期最低水平。但票价下调并未换来人次回升,今年国庆档的观影人次仅录得5007万人次,较2024年国庆档的5209万减少约202万人次。
对此,经济学家盘和林认为,今年国庆档遇冷是消费场景多元化分流和影片供给质量下降的共同结果,“电影的娱乐模式被演唱会、漫展、车展等更丰富的社交活动取代,且国庆档缺乏年初《哪吒》那样的强势 IP。” 他提到,同期旅游数据向好,印证消费场景偏好对电影业的分流效应。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也持类似观点,其认为,国庆长假是旅游、探亲、户外娱乐的高峰期。电影院已不再是假期的刚需消费,当档期影片质量一般时,观众的休闲预算和时间会被旅游、短途出行、沉浸式娱乐等高体验感的活动迅速分流,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票房的下滑。
具体来看,2025年国庆档期内缺乏现象级爆款,《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等头部电影档期票房均未超过5亿元,对比2021年国庆档期的《长津湖》以32亿元的票房成绩领跑国庆档的盛况,今年头部影片号召力已大幅衰退。而交通运输部数据,今年国庆期间,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同比增长6.2%,创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庆档表现疲软,但2025年电影市场整体呈现“淡季不淡”的特征。截至10月2日,全年电影总票房已突破425.02亿,提前超越2024年全年总票房,年度总观影人次突破10亿,上映影片数量超300部,国产片票房占比89.7%,年度前十全部为国产电影。
其中,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0亿元的票房刷新纪录,荣登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1名,进入全球电影票房榜前8,暑期档《罗小黑战记2》《南京照相馆》等影片也实现票房逆袭。
事实上,今年以来,影视板块升温迹象较明显。截至9月30日,影视院线(801766.SL)年内累计涨幅达24.3%。部分影视股表现亮眼,幸福蓝海、光线传媒、的股价年内累计上涨分别达149.43%、107.48%和101.23%。
对于国内电影“整体增长与关键档期疲软”的分化,宋清辉表示,当前市场正在从“档期驱动型”向“内容驱动型”转变。过去,观众在春节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存在“强制性”观影习惯,无论影片质量如何,档期本身就能带来基础流量。如今,观众的消费模式趋于“常态化”和“选择性”。如果国庆档没有好片,他们会选择在非档期的周末或暑期观看高质量影片。
宋清辉认为,上述分化行情或意味着国内电影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市场不再盲目依赖假期红利,内容质量成为决定票房和观影人次的第一要素。其预计,国内电影市场凭借前今年三个季度的亮眼表现,2025年全年票房冲击500亿元大关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