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虹市首富》里,王多鱼斥资 4000 万的高价拍下巴菲特午餐(剧中称拉菲特)。在请老巴吃了一个烤腰子后,王多鱼请教了一个问题:
如何亏钱?
巴菲特给出的答案是:我只会赚钱,不知道如何亏钱。当然,这是电影的喜剧效果,事实上,巴菲特当然知道怎么亏钱,甚至比别人更知道。他每年都在股东大会上反复强调亏钱的陷阱。如果王多鱼真的请到了巴菲特本人,巴菲特可能就如何亏钱的问题滔滔不绝地,给王多鱼讲上两个小时。
其中可能会包括一条:不要投资车轮上的生意。
巴菲特多次公开表示,汽车赛道即便增长潜力无限,但由于企业之间差异化过小,最后也难以判断谁能成为赢家。从这一点出发,不久前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消息,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也解释了,为何当芒格在 2008 年想要购买比亚迪股票时,二人产生了激烈的分歧,巴菲特只是 " 被迫 " 购入比亚迪股票。最终,比亚迪股价大涨接近 40 倍,巴菲特和芒格赚的盆满钵满。
不过,芒格是对的,就代表巴菲特错了吗?
01 不针对谁,巴菲特只是不投资汽车
2008 年,在投资比亚迪的问题上,芒格和巴菲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芒格看来,王传福极其优秀,电动车的赛道也极其优秀。但在巴菲特看来,比亚迪是谁,王传福是谁,这两个的问题或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投资汽车。
巴菲特亲眼见证过汽车行业的残酷。
1950 年代,巴菲特大学毕业。而这时恰好迎来二战后的经济复苏热潮,汽车产业迎来黄金时代,美国汽车工业占全球汽车产量的 70% 左右。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车企几乎垄断市场。
但巴菲特敏锐地发现了一个事实:汽车行业一切都很好,创造就业、利好消费者、拉动经济,但唯独车企的日子不好过。
赛车运动的刺激,在于你追我赶,这也是汽车行业的特性。这里没有永远的赢家。五年前的畅销车型,五年后可能就会面临停产。十年前的全球老大,十年后可能就被反超。
1950 年代,美国三大汽车集团之间的竞争极其激烈。和当下的新能源市场一样,一款车的失误就足以改变命运。一年前是通用领先,一年后可能就是福特领先。
但短短十几年后,三家之间的竞争就不再重要了——美国汽车工业受到了日系车的冲击。三大车企受到严重挤压。当巴菲特在 2009 年演讲中提到汽车的残酷时,其中两家都经历了破产,即便是没破产的福特,也在危险线的边缘几度徘徊。眼下,他们三个都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市场的边缘玩家。
日系车赢了,那又怎样?
日产在 90 年代债务爆炸,濒临破产,最终被雷诺收购。三菱汽车受到质量问题打击,也几近破产,被财团注资才度过危机。
眼下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车企已经面临倒闭潮。但如果回溯历史,很容易发现这种说法不准确。事实上,汽车行业每一天都是淘汰赛,每隔几年、都会有国际性的车企因为资金链而断裂而被收购。
大浪淘沙,才留下目前为数不多的几位赢家。但即便是其中的赢家,日子难道就过得有多滋润吗?
——当然没有,翻看本田、日产、乃至宝马的历史财报,5% 以下乃至 1%-2% 的利润率都能经常看到。世界上最苦的生意不是赢不过对手,而是赢了对手,也没有高利润。
在 1999 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说了这样一段话:
" 如果你能预见到 1905 年左右汽车对世界的影响,更不用说对美国的影响,或者飞机对世界的影响,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致富的好方法。不过,只有极少数人靠汽车工业致富。"
老巴的意思是,哪怕提前 50 年预测到汽车行业会崛起,也仍然很难从中赚到钱。而在新能源的时代,这句话看起来仍然成立。
02 新能源汽车,也是汽车
2013 年,此前一度要卖身谷歌的特斯拉,迎来巨大转机。Model S 大卖,特斯拉迎来首次季度盈利。太多人都意识到,汽车行业要被改变了。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它不止改变了汽车的动力来源,还带来了智能化系统,汽车似乎要成为一个全新的行业。
但巴菲特的强大,在于他的观点总是能超越时间。油箱变电池、发动机变电机、收音机变智能车机?但汽车,还是那个汽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马拉松变成了冲刺跑,时间的尺度也开始塌缩,以往 10 年能看到的变化,在这里几个月就能发生。
2021 年,特斯拉交付量同比增长 87.4%,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外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期望,已经反应到了销量上。而某种程度上,特斯拉就是电动汽车的发明者。面对一片蓝海赛道,这个 " 发明者 " 显然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
但激烈竞争的赛道,从不给任何玩家优待。
2022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迎来爆炸式增长。比亚迪强势崛起,国际燃油车企也逐渐完成大象转身。一年多的时间里,特斯拉的股价迎来 " 膝盖斩 ",从 2021 年的 410 美元一度下跌到了 2023 年年初的 102 美元。
国产新能源,是赢家。但这不代表任何一家车企是赢家——因为还有内部的竞争。
2022 年,哪吒汽车成为新势力销量冠军。但短短两年后,冠军竟然陷入了停产风波。一度面临出局的零跑,却反超多次成为新势力销量的榜首。小鹏一度被认为是 " 下一个倒闭的新能源车企 ",但在 MONA 系列后竟然绝地翻盘,多次登顶新势力销量冠军。
这些只是新能源赛道 " 你追我赶 " 的一种缩影,过去三年,理想、蔚来、小鹏、埃安、问界等玩家反复崛起、反复下滑,任何一家车企都有可能迅速掉队,任何一家车企都有可能迅速超过原本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对手。
即便加上 " 高大上 " 的智驾,汽车也还是那个汽车。
2023 年,特斯拉 FSDV12 正式上线。这次的自动驾驶产品迎来了颠覆性的表现,自动驾驶取代电动化,成为汽车行业的新叙事。许多汽车投资者欣喜若狂:这是类似于百度、谷歌的数据护城河,它将改变汽车生意的逻辑。
但事实证明,在勤奋且优秀的车企面前,技术护城河一碰就碎。以往被认为是 " 不在乎技术 " 的理想开始转向智驾。以往被外界认为是缺乏智驾基因的比亚迪推出全系高阶智驾,反而成了智驾的领先者。长城也华丽转身,掌门人公开表示长城的智驾综合水平是行业第一。
一时间,几乎所有品牌都拥有了看起来相当强大的智驾技术,也似乎都成了 " 智驾品牌 "。于是," 你追我赶 " 的故事仍然没有改变,仍然没有车企可以稳坐钓鱼台。
谁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赢家?这本来应该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答案越发清晰的问题。但眼下,它却愈发模糊。
唯一清楚的事是车企的利润率:据媒体统计,包括比亚迪、赛力斯、蔚来、零跑、理想在内的国内 11 家上市车企,2024 年平均利润率仅 2.49%。而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 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为 4.3%。

图源:乘联分会秘书长公众号崔东树
很多人认为,这是新能源淘汰赛时期的阵痛。但如果了解了过往的数据,不难发现,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从来都是这幅模样。2013 财年至 2017 财年,丰田、本田、日产 3 家日本车企合计净利润率为 6.2%。其中丰田的利润率接近 10%,如果抛去丰田这个优等生,另外两家的平均值也只有不到 5%。
对于还没进入稳定期的国产车企,当下的利润已经不算低了。
03 好行业与好标的
2023 年,中国的汽车总产值已达到 11 万亿人民币,占全国 GDP 的比重接近 10%,首次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的第一经济支柱。
在斯洛伐克,汽车工业占工业生产总量的约 44%,汽车产业链就业人数约超 26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近 6%,大约相当于 20 人中就有 1 人在从事汽车产业链相关工作。汽车工人的薪水,又开枝散叶,转化为了各种各样的服务业。
在北非,汽车业占摩洛哥 GDP 的 10.4% 以上,创造直接就业岗位超 22 万个,更贡献了全国出口总额的 25%。
在日本,根据多个第三方报告,日本汽车相关行业提供了超过 500 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国劳动力的 8% 以上。
极大的规模、极长的产业链,让汽车拥有无与伦比的产业带动能力。
——也让车企和企业家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车企的资源调动能力十分强大,很多车企账上都拥有千亿级别的资金。对于一家同样市值的轻资产互联网公司来说,这是很难想象的。
大众影响力方面,在小米 SU7 发布后的一个多月里,雷军抖音涨粉超过 600 万。眼下,雷军已经可以竞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李想、魏建军等车企掌门人也都已成为社媒顶流。
雪球创始人方三文曾被问到,为何汽车行业利润率这么低,企业家却前赴后继。他的回答是:" 汽车作为消费单品价格贵,作为一个行业产值大,满足了企业家对规模的追求。汽车作为一个消费品是男人的大玩具,作为一个产业是工业时代的旗舰,有很强的外部性,满足了企业家的精神需求。"
当然,这些东西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关系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