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专家:气候恶化将长期持续,加强农业适应能力建设势在必行

adminddos 2025-10-12 14:05:04 2
专家:气候恶化将长期持续,加强农业适应能力建设势在必行摘要: ...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重要分论坛——“建立多样、韧性的农食系统”日前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来自全球农业科技、政策、生态保护与发展领域的顶尖学者、国际组织代表与实践者,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与交流,旨在为应对全球农食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凝聚智慧、探索路径。

其中,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就“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和技术途径”展开深度分享,为应对气候挑战、保障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专业思路。

他指出,尽管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有所放缓,但气候变暖激发的自然排放正推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速加快,气候恶化趋势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在此背景下,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郑大玮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带来的多重影响,包括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资源环境改变、病虫害加剧、市场需求变化等,并指出农业还通过涉农二、三产业受到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

他表示,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有利方面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提升带来的节水效应、种植界限北移与向高海拔扩展、冬季变暖使牲畜越冬更加安全等;而不利影响则更为显著,特别是农业生物灾害加重、病虫害范围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适应机制方面,郑大玮教授强调,农业适应与其他产业不同,具有“双重适应”特点:既包括农业生物的自适应,也包括人为适应。当气候变化的影响超出生物自适应能力时,就需要人为干预,包括增强农业生物自适应能力和改善局部环境。

他详细介绍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途径,主要包括:育种技术革新、调整播种期、改进轮作与间作套种模式、改善局部环境、调整种植布局、建立应变栽培技术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中,育种被强调为“最廉价有效的手段”。

郑大玮教授还分享了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成功范例:在东北,黑龙江省依据积温带划分调整作物品种与播种期,坚守“一年一熟”合理种植模式;在华北,“两晚” 技术使冬小麦、夏玉米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实现显著增产;在新疆,棉花主产区西移后产量占全国90%,成为气候适应的典型范例;在西部与西南干旱地区,集雨补灌技术推广助力消除绝对贫困;在内蒙古,以“易地育肥”模式优化农区与牧区资源配置,将绵羊出栏周期从3年缩短至1年,大幅提升经济效益;跨流域调水工程则从宏观层面保障了农业用水安全,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

展望未来,郑大玮指出,若全球温度升高 3-4℃,现有适应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下一步需重点推进五大工作:实施国家补水工程,利用流域降水时间差缓解水资源矛盾;依托现代生物技术加强育种,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构建分产业、分物种、分区域的适应技术体系;借助农业气候精细区划提升资源利用率,推动山区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如机器人作业);扩大工厂化设施农业规模,降低对自然气候的依赖。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