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杰耶夫站在指挥台上,轻轻挥动他那标志性的牙签,马勒《第七交响曲》如潮水般涌来。
10月12日下午在东方艺术中心,捷杰耶夫率领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以这部80分钟的巨作拉开了“马勒交响曲全集”的序幕。当晚,乐团开足马力,继续挑战马勒《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
这是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磅演出,5天连演9部马勒交响曲,也是全球罕见的音乐壮举。
“在单个国家、单个城市、单个剧院,短时间内完整呈现一位作曲家的全部交响曲,极为罕见。”捷杰耶夫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勇气和魄力点赞,“选择这样庞大且有难度的项目,绝不轻松,需要大量努力和挑战,体现了艺术节的格局和担当。”

首场音乐会 捷杰耶夫 摄影:茅新麟
指挥捷杰耶夫的高能量秘诀
5天内连演9部交响曲,集中展现作曲家营造的生死宇宙、爱恨世界,对指挥、乐团乃至观众,都是极大挑战。
全集之旅从《第七交响曲》出发。“马勒的人生跌宕起伏,既有精彩时刻,也有充满戏剧性甚至悲剧性的阶段。”捷杰耶夫说,《第七交响曲》演奏频率很低,难度大、篇幅长,相对而言,《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更受欢迎,是很多观众的心头好,风格相对明快。

首场音乐会后,捷杰耶夫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摄影:叶辰亮
“我们有时会一天演两场,强度很大。”为了保证演出质量,乐团带来了众多经验丰富的乐手轮换演奏,部分独奏家也会交替登场。许多乐手此前曾来华演出,熟悉上海的演出场馆,为演出提供了便利。
“最大的挑战是精准呈现和还原作曲家的创作意图。”72岁的捷杰耶夫拥有远超常人的旺盛精力,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体内更是深植“战斗民族”的基因。在保持精力和体力上,“姐夫”有什么秘诀?
“‘动手’挥棒并不难,真正耗费精力的是‘用心’和‘用脑’,需要投入情感,让音乐传递出应有的情绪。”
他强调,如果马勒在某部交响曲中想表达快乐,音乐就得有欢快的质感,如果作品带有悲剧色彩,比如《第五交响曲》之后的晚期作品,更多反映了他人生中的失望、转折与困境,情绪就得精准贴合,“当你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情感的驱动力会支撑你完成高强度的演出。”

首场音乐会,捷杰耶夫和乐团 摄影:叶辰亮
这场马拉松式的音乐盛宴,全国仅有上海一站,而捷杰耶夫对上海也有着深厚感情。
“我喜欢上海二十多年了。”他回忆起1998年秋天,自己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首次中国之行,首场音乐会在上海,次日赴北京演出。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上海观众的变化。
“1998年上海大剧院刚开幕时,我在台上演出,台下一半以上是欧美企业代表,我仿佛身在柏林。当时,古典音乐更像是在华经商者的‘特殊娱乐’。”如今,台下观众几乎全是中国人,且以年轻人为主,“这是很棒的变化。我希望,年轻人能真正感受到马勒的魅力。”
接下来的四天,这对黄金搭档将继续带领观众穿行“马勒宇宙”:从充满神秘色彩的《第三交响曲》,到气势磅礴的《第二交响曲》,从被称为“千人交响曲”的《第八交响曲》,到直面生死与人性的《第九交响曲》,每一场都是对艺术极限的挑战。
五湖四海乐迷共赴马勒之约
“马勒全集”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全球古典乐迷的目光。这不仅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磅演出,更成就了一场跨越地域、年龄与文化的盛大聚会。
全集开售即引发抢购热潮,其中,《第八交响曲》开票即告罄。近45%的外省市观众,以及从美国、德国、俄罗斯、丹麦、比利时等国远道而来的乐迷,开启了“看艺术+游上海”的“马勒周”。

首场音乐会,捷杰耶夫和乐团 摄影:蔡晴
来自美国的伊万是马林斯基的铁粉,毫不犹豫购买了全套。
“能在一周内、同一个城市听完马勒全集,机会实在太难得了。”这场音乐之旅也是一次探索上海的契机,“我一直对上海充满好奇,正好可以伴着音乐深入感受这座城市。”
章先生千里迢迢,从武汉赶来上海,同样买了全套。对他来说,马勒之旅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朝圣。
“交响乐这种艺术,在马勒手中达到了极致与高峰。听惯了马勒、布鲁克纳、肖斯塔科维奇以后,再听德沃夏克、贝多芬就觉得他们简单了。”对他而言,票价不是太大问题,时间才是最大的奢侈品,而且,相比飞到欧洲听全集的高成本,上海从时间到金钱的付出显然都更有性价比。
“无比值得!”他不无羡慕地感叹:“上海人民很幸福,让人嫉妒。”

首场音乐会谢幕 摄影:蔡晴
在上海土生土长的钢琴家孔祥东也现身观众席。他认为,在短时间内聆听全集,能对作曲家的创作脉络与哲学思想,形成一次完整而深刻的把握。
在唱片和视频唾手可得的数字时代,现场体验不可替代,更加珍贵。“音乐会现场就像新鲜食物,而唱片、视频更像是冰冻食品。”他生动比喻道,“走进音乐厅,感受音乐在空气中的震动,感受周围观众和你一起共情,这种情感的磁场是所有工具记录不下来的。”
74岁的周阿姨头戴太阳帽、墨镜,系着丝巾,在汹涌的人潮中格外亮眼。她平日喜欢唱沪剧,这次在外甥女陪伴下,特意来感受马勒。“马勒全集很难得,冲着这份难得,我来了。”她笑说,自己很想感受这种欢乐的氛围,所以也不顾年纪,专门来到现场。
外甥女姚女士道出了这份庄重背后的心意,“交响乐是高雅艺术,必须打扮得庄重一些,这是对演员、对演出的尊重。” 作为上海人,她也由衷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活力感到骄傲:“只要有时间,钱包充足,什么演出都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