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流年财运占卜:在线测算生辰八字www.jixiangqiming.vip:-助贷新规实施后:24%以上“次优客户”从“被秒批”到“被秒拒”

adminddos 2025-10-22 19:23:03 2
流年财运占卜:在线测算生辰八字www.jixiangqiming.vip:-助贷新规实施后:24%以上“次优客户”从“被秒批”到“被秒拒”摘要: ...

中国网财经 10 月 22 日讯 " 以前是秒批,现在是秒拒。" 近期,经常通过网贷平台周转资金的小刘发现,自己突然借不到钱了。而在多个借贷交流群中,像他一样遭遇 " 额度突然清零 "、" 申请被拒 " 的借款人并不少。

这种变化,正发生在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办法》 ( 以下简称 " 新规 " ) 以来。新规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并严格控制在年化利率 24% 以内;同时,对合作平台实施 " 白名单 " 管理,强化银行自主风控责任。

在此背景下,主流助贷平台纷纷将贷款利率压降至 24% 以内。对消费者而言,信息披露与行为规范得到进一步增强,有助于解决以往融资成本不透明、催收不规范等问题。

但随之而来的信贷门槛提升,数千万此前活跃在 24% 以上利率平台的 " 次优客户 " 群体,正被逐渐挤出主流信贷市场。与此同时," 月系融担 " 高息平台趁机野蛮填空。

24% 以上 " 次优客户 " 的困境:从 " 被秒批 " 到 " 被秒拒 "

小刘学历低、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固定资产,又在信用报告上有过 " 逾期 ",从银行他是贷不了款的。但他们曾是部分助贷平台的重要客群," 贷了好几年了,就靠在多个平台间辗转腾挪,怕是借了五六个平台,基本都能过,而且是秒到账。"

显然,助贷平台对小刘的服务逻辑建立在 " 高风险高收益 " 的风险定价模型之上,他的实际借贷成本均超过 24%,直逼 36%。在助贷新规出台前,部分助贷机构为维持高利润,通过 "24%+ 增信服务费 " 的 " 双融担 " 模式,以咨询费、会员费等名义叠加收费,来规避 24% 的利率红线。

而新规彻底堵上了这一通道。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双融担、咨询费一并折进 IRR,相当于进行了 " 利率上限锁定 "。不少商业银行出于合规与风险考量,主动收缩高息助贷资产规模,由此 24%-36% 利率的高息业务面临资金方 " 断流 " 的冲击。

再传导到需求端,就是小刘感受到的 " 秒批 " 到秒拒。某腰部助贷平台风控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为响应新规,公司重新调整风控模型,包括暂停向 " 征信瑕疵 " 和 " 负债占比过高 " 的用户放款。" 就是停止了 24% 以上的业务。"

" 多数腰尾部平台缺乏运营 24% 以下利率资产的能力。" 有助贷行业市场人士则向记者表示。据他的观察,这些平台正面临严峻考验。" 裁员、资产质量恶化、催回率跌破 70% 等现象频现,预计未来将有一批平台退出市场。"

即便是 24% 以上业务占比有限的头部助贷平台,其也已主动收敛业务边界。在新规发布前,部分头部平台通过为高息中小型机构提供导流服务,获取稳定的 " 轻资本 " 收入。而记者注意到,目前这些平台已关闭了通过 API 接口或网页跳转等方式向年化利率 24% 以上中小平台导流的入口。

" 月系融担 " 高息平台趁机野蛮填空

然而,被市场挤出的信贷需求并不会消失。一批被称为 " 月系融担 " 的短期高息平台开始跑马圈地,瞄准了像小刘这样的被主流机构拒绝的高风险人群。

据了解,这类平台的放款通常具备 " 小额、短期、高频 " 特征,放款金额在 3000-5000 元,周期仅一个月,通过 " 低息 + 高额担保费 " 的结构,将实际年化利率推高至惊人水平。

以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对 " 森森花 " 平台的投诉为例,借款人借款 4000 元,分两期在一个月内归还,每期应还 2000 本金,利息 38.08 元以及 700 元担保服务费。以此计算,月内实际利息支出高达 1476 元,年化利率远超合法上限。

此外," 租机套现 " 等变异形态也在市场中更加活跃。小刘还被线下助贷中介推荐到一家租机中介," 大概是让你租两台 iPhone,然后到中介这来变现。我一算,借贷的年化利率高达 300% 多,就没有租 "。

深圳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办公室近日发文提示,市场上出现以 " 信用租赁 ""0 元购机 " 为名的 " 租机套现 " 业务,其本质是被包装成租赁的非法高息贷款,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金融秩序。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这类平台通过拆分主体、嵌套合作等方式,规避助贷机构在准入、杠杆、数据和风控等方面的监管要求。" 虽然单笔金额小,但整体规模与风险敞口持续积累,易引发多头借贷、过度授信等问题,且风险责任难以厘清。"

阵痛与出清

由此,市场也引发了对严控 24% – 36% 贷款是否会导致客群下沉至 " 月系融担 " 或者地下钱庄的担忧。在上前述助贷行业市场人士看来,此类问题值得警惕但不必过于担忧。并且这种冲击带来的 " 阵痛 " 是结构性的且在意料之中的。

" 这里有部分资产的特征为 " 借新还旧 ",债务雪球效应显著,无法持续产生正向价值,反而因为粗放的发展而形成了风险。新规恰恰是加速了风险的暴露与出清。"

他表示,新规执行的过程并非简单的 " 一刀切 ",而是推动行业建立更精细化的风险分级与定价体系。从行业发展角度,这种调整实际上是在推动行业从 " 高利率覆盖高风险 " 的粗放模式,转向基于数据驱动和风险识别的精细化运营。

" 长期看,合规、透明的市场环境,才能让金融真正服务于需要的人,而非成为收割焦虑的工具。" 另行业人士观察张先生表示。

当然,对 24% 以上的需求方与供给方而言,这个阵痛期也是真实存在的。

艾瑞咨询出品的《2025 年中国网络助贷行业研究报告》如此表示,2024 年 24% 以上业务规模为 7645 亿。新规出台之前我们预计 2025 年底 24% 以上业务余额规模达到 10254 亿。而新规出台之后,我们预计 2025 年底 24% 以上业务规模将在 8306 亿左右,相较新规之前降低 19%。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