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月老菩萨:在线测算事业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高通中国:三十载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adminddos 2025-09-25 22:19:03 1
月老菩萨:在线测算事业运势www.jixiangqiming.vip:-高通中国:三十载双向奔赴共同成长摘要: ...

2025年,高通迎来创立四十周年,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周年。这段旅程,恰与中国通信产业从蹒跚学步到引领世界的壮阔历程同行。

从2G时代的艰难引进,到3G时期的突破成长,再到4G时代的同步发展,直至5G时代的全球引领,高通不仅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与推动者。而高通与中国生态的联结也早已从移动通信网络扩大到边缘计算和端侧AI,从智能手机拓展到智能汽车、PC、XR等各类终端,高通与中国市场一道共同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跃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5G基站总数达到455万个,占全球总量逾六成;中国5G用户规模突破11亿大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5G市场。这些数字背后,蕴藏着高通与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伙伴三十年如一日的技术共研与生态共建。

“初来乍到”到“一路同行”

回顾高通在中国的三十年,其角色经历了从技术输出者到生态共建者的深刻转变。

1995年,高通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彼时,这家由几位大学教授创办的美国公司,正在全球推广其基于CDMA(码分多址)的移动通信技术,这一技术在当时被主流视为“异类”,甚至被行业老牌企业质疑其“无法商用”。而当时中国的移动通信还停留在模拟时代。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采访中回忆道:“那时大家对CDMA是怀疑的,甚至质疑其技术可行性。”但高通选择了坚持。这种坚持不是激进主义式的孤注一掷,而是建立在严密工程验证和系统创新能力之上的长期主义。为了让CDMA商用,高通不仅做系统、做终端,还在全球各地搭建示范网络。正是在这种对创新的坚持,才让这家公司有机会参与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

“CDMA刚进入中国那会儿,大家是从0开始的。”彼时中国引入CDMA2000标准,为中国移动通信搭建了从2G向3G跃升的技术跳板。2002年,中国联通CDMA网络正式商用,令人意外的是,高通在支持CDMA2000的同时,还同时支持了WCDMA和TD-SCDMA标准。“大家原本认为高通只是CDMA公司,结果发现我们在三个3G标准上都有领先技术。”孟樸说。

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技术协作和产业升级加速,中国通信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那会儿高通就助力中国的合作伙伴打破“只做中国市场”的路径依赖,真正融入全球通信生态。

“我们始终没有把中国仅仅看作市场或供应链,而是视之为真正的创新合作伙伴。”孟樸强调。这也使得高通成为中国通信产业全球化进程中的“同行者”。

进入4G时代,很多人认为“高通这次可能跟不上了”。但事实上,高通凭借前瞻性的研发投入和标准贡献,再次成为4G芯片与技术的领导者。孟樸坦言:“4G时代大家对我们是半信半疑的,但我们的技术实力再一次证明了高通的韧性。”

彼时,高通已经开始将中国视为创新策源地。2017年,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高通联合全球20多家主流运营商,共同决定将5G商用时间从原定的2020年提前至2019年。对这个决定而言,时间不是象征意义上的数字游戏,而是真金白银的基础设施改造、大规模终端量产、全球频谱重分配的协同大考;2018年,高通牵头,联动中国主要手机厂商共同发布“5G领航计划”,目标很明确——在2019年5G商用之时,全球每一个5G市场都要有中国品牌的5G手机。

“从3G大家怀疑高通,到4G半信半疑,到5G没人再问‘为什么又是你’,大家已经认可我们是行业领导者。这是我们坚持创新、不断突破自我换来的。”孟樸回顾了高通在中国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

5G时代标志着中国通信产业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高通的角色也转变为创新合作伙伴。5G领航计划成为了中国终端品牌全球化的关键助推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5G手机出货量占比已超全球50%,小米、OPPO、vivo等品牌在全球5G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

成就得益于高通独特的商业模式——“发明-分享-协作”,即打破垂直整合的传统模式,水平式赋能。这种模式降低了行业门槛,使得更多企业能够快速进入移动通信和终端领域,进行创新,推动整个生态的繁荣。

不难看出,相比许多“锦上添花”的合作逻辑,高通更擅长在产业关键节点提供“雪中送炭”式支持——不只卖产品,更是创未来。

AI+连接的中国领先实践

如果说通信技术是高通成长的第一曲线,那么AI则是其早已开始投入的第二曲线。

从CDMA到端侧AI,高通一次次逆势投入。对于高通而言,AI时代的开启仿佛重演了一次3G时的历史:主流技术焦点集中在“云端大模型”,追逐的是百亿、千亿的参数竞赛,而高通却很早开始布局端侧AI的硬件能力。早在十多年前,高通就在其圣迭戈总部设立了AI实验室,投入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研究,推动实现如“识别动物”的基础AI应用。

孟樸表示,高通对AI的布局源于其对“移动计算+移动连接”技术融合的长期判断。“我们的芯片采用异构计算架构,具备NPU等AI处理单元,只不过当时没有大模型这个概念。终端侧AI更适合个性化、低延迟、隐私保护强的场景,这是AI普惠的关键。”

在2021年进博会上,高通又率先提出“5G+AI赋能千行百业”的观点,并展示了AI咖啡拉花机器人、乒乓球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彼时AI尚未成为风口。2023年ChatGPT爆发后,AI成为技术主旋律,就在整个行业追逐千亿级参数的云端大模型时,高通依然坚持其“终端侧AI”的路径。直到2025年初,行业的共识才开始慢慢显现:AI真正的大规模落地,不是全在云上,而是需要“终端的参与”。

而这正是高通十余年端侧AI实践所呈现出的发展蓝图。

2023-2024年,苹果、谷歌、三星等巨头纷纷开始强调端侧AI能力。而高通凭借其骁龙平台在手机、PC、汽车、XR等终端侧的长期积累,已然占据先机。目前由高通AI技术赋能的终端数量已经超过25亿。

当下,6G、5G Advanced与终端侧AI协同创新,蕴含着重塑千行百业的巨大机遇。在此背景下,高通在2025年骁龙峰会上,携手产业伙伴共同发布了“AI加速计划”。这是继高通发起并联合合作伙伴发布 “5G领航计划”和“5G物联网创新计划”后,又一重要的产业合作与推动计划。这次,高通要锚定AI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携手中国产业生态,释放边缘智能的全新能力与应用场景,加速AI的规模化落地。

技术的创新始终在路上。“未来的体验一定是无缝的、跨设备的、始终在线的。”孟樸表示。2023年,高通推出自研Oryon CPU,完成SoC全自研闭环,进一步强化其在跨终端AI协同上的能力。这一技术突破使得高通能够在手机、PC、平板、汽车等不同设备间实现算力共享和体验协同。例如,手机上的AI助手可以无缝切换到车载系统,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PC上的创作内容可以实时同步到云端,并在手机端继续编辑。这种跨端协同的混合AI架构,正是高通在AI+连接时代的技术优势所在。

一直以来,高通在中国市场始终坚持“快中有稳、稳中有深”的技术哲学。正如孟樸所说:“我们走得快,是因为我们扎得够深。”由于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高通在“适应中国速度”这件事上也在持续进化。无论是中国手机厂商对影像、拍照的极致追求,还是造车新势力对“智能座舱”全新定义的驱动。“中国的企业推着我们往前走,”孟樸坦言,“他们对高通的产品要求更高、迭代需求更快,我们必须适应这种节奏。”

今年是Snapdragon诞生18周年,“骁龙”中文品牌诞生13周年,寓意勇猛、快速、坚韧、灵动,承载了高通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和敬意。如今,“骁龙”已经成为高端旗舰体验的代名词。目前全球使用骁龙终端的用户已经超过30亿。除智能手机外,骁龙正在将领先的连接技术和终端侧 AI 性能带给更多终端品类——从可穿戴设备到平板电脑,从XR眼镜、PC到汽车。

9月25日,在2025骁龙峰会的第二日,高通推出了其最新一代旗舰芯片——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搭载了第三代Qualcomm Oryon CPU,是目前最快的移动端CPU,有着卓越的性能、能效和终端侧AI处理能力。未来几天,将会有一批中国手机厂商陆续发布搭载这颗最新芯片的旗舰手机。

骁龙之外,高通还在2025年推出了“跃龙”品牌,代表着高通的工业及嵌入式物联网、网络和蜂窝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骁龙与跃龙作为高通两大核心平台,分别面向消费级市场与行业应用,共同构建起产品矩阵,持续推动多领域创新,进一步巩固了高通公司在消费级和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导力。从人人随身的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万物互联乃至产业升级,高通正携手更多中国合作伙伴,将先进技术扩展至更广阔领域,不断突破创新的边界。而高通也不仅仅是一个TO B的“无名英雄”,而是通过骁龙、跃龙等品牌,被更多的消费者和行业受众认识。

不一样的高通:“慢”即是“快”

有的时候,慢就是快。高通的故事,往往比潮水来得更早,也更持久。高通像一个产业“前哨”,为尚未到来的时代搭建技术骨架。正如孟樸所言,“高通的研发投入是看今后10年、15年,产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锚定方向,坚持长期主义——这就是高通引领行业发展的底层创新逻辑。

如今,在科技行业普遍追求短期变现的背景下,高通依然坚持“每年将20%营收投入研发”。孟樸强调:“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高通的肌肉记忆。”这种投入使得高通能在3G、4G、5G乃至6G的每一次技术变迁中保持领先。

截至目前,高通研发投入累计已超过1000亿美元。这些投入不仅推动了通信技术的进步,更在AI、XR、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例如,在XR领域,高通已投入超过10年,尽管至今仍未迎来爆发。但高通始终看好XR行业,相信其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高通不做机会主义者,坚定做技术长期主义者。这种严谨的技术评估和研发机制,使得高通能够在多次技术路线选择中做出正确判断。

孟樸希望,未来当人们回望这段历史时,大家会评价:“高通作为一个科技公司,是一个坚持创新、坚持合作、坚持长期主义的优秀企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