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上海,那些被时光打磨的非遗技艺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命厚度?一位八旬老人用一生坚守的“秘辛”,如何映照出一座城市的记忆?一块黄杨木的雕琢刀痕里,又凝结着多少师徒相授的温情与哲思?9月25日,《守艺人生(第二辑)》与《雕琢人生》两本非遗口述史书籍在土山湾博物馆举办新书发布会,用“有温度的非遗”串联技艺脉络。

新书发布会现场
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既能记录技艺、历史与文化背景,也能反映传承人的个人经历、情感和价值观。此次首发的两本书籍,分别以不同维度呈现非遗传承的鲜活故事。
《守艺人生(第二辑)》是徐汇区文旅局非遗保护工作的标杆之作,延续第一辑“深度访谈”的宗旨,聚焦10位非遗传承人。古书画装裱修复传承人戴家华“言之凿凿”如何“捣糨糊”;海派盆景传承人讲述如何在浩繁文献中找到推进世界盆景史的中华图卷;江南丝竹传承人周峰生动比喻江南丝竹的韵味和“音乐语汇”……书中,传承人们首次畅谈从学艺时的窘迫趣事,到行业变迁的沉浮冷暖,还有上海弄堂里的鲜活记忆。“守艺”二字背后,是几代人的生命诗篇。
自2020年起,徐汇区启动“徐汇区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三批共计27人的采录工作,并分两次结集出版《守艺人生》《守艺人生(第二辑)》系列读本。目前第四批传承人的采录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雕琢人生——海派黄杨木雕传承人访谈录》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海派黄杨木雕”传承人访谈实录。该书由项目保护单位徐汇区长桥街道历时五年打造,以学术为骨、情怀为魂,从作品反溯创作故事:徐宝庆如何从土山湾的基石中合璧中西,开宗立派;一件偶遇的木雕作品如何引发一个青年人的半生追随……书中收录大量多角度的作品照片,让凿痕开口说话,见证“刀尖上的传承”如何跨越时空。该书不仅是口述史访谈,更是一本有情感流动、独特讲述视角的“海派黄杨木雕”入门读物,用近百件作品、超五十段讲述,带领读者读懂海派黄杨木雕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
2007年,徐汇区长桥街道办事处被列为非遗项目“海派黄杨木雕”的保护单位,2008年,“黄杨木雕”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雕琢人生》是长桥街道携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完成的学术成果,在专业团队协助下,不仅完成传承人口述史访谈采录、回顾海派黄杨木雕发展历程,更深度探讨其艺术风格、创作过程和技艺特点,为当代传承与深度研究提供丰厚资料。

两本非遗口述史发布。
“海纳百川是我们城市根基,是海派文化形成的脉络,和而不同,多元并存。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乃海派剪纸艺术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现场,海派剪纸传承人孙继海示,海派剪纸属于传统民间艺术,艺术不仅是一种美的表达,更是一种能量和精神的传递,“方寸之间的剪纸,营造一方精妙世界,传播着优秀传统知识。我们共同努力,继承、弘扬、创新海派优秀文化,让剪纸这个最具群众性的非遗保护项目回归生活,回归民间,实现创新性转化,在当代生活中获得更大生存空间。”
海派黄杨木雕传承人闻志高则介绍了海派黄杨木雕的艺术风格:“海派黄杨木雕艺术风格特点区别于传统黄杨木雕在风格上偏向古典题材的固化表达,海派风格更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作品主题现代鲜活,表现市民生活、民俗场景,既保留了黄杨木雕的雅致韵味,又通过夸张、传神的处理手法赋予作品生动的生活情趣和现代审美。”他还提到,海派黄杨木雕最可贵的艺术风格是 “写实与写意融合,贴近生活且富有时代气息”,核心技艺是 “精细雕镂与整体造型的精准把控,尤其擅长人物神情与动态的细腻刻。”

活动现场向非遗传承人赠书。
“非遗传承人的采录工作,是一项为民族存续文化根脉、为城市发展蓄积深层文化动力的战略性工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陈勤建教授指出,当前国家的非遗保护理念已从早期的 “项目抢救”“名录申报”,逐步深化为“整体性保护”和“生活性保护”。“国家近年强调‘以人为本’,因为传承人是非遗‘活态’属性的核心载体。采录工作不再仅是收集‘故事’或‘技艺’,而是通过系统性的口述史访谈,全面保存传承人所承载的地方性知识,包括其独特的技艺流程、行业信仰、师徒伦理、物候经验、人生体悟等一整套文化记忆。这标志着政策理念从‘保护遗产’到‘呵护传承生命’的升华。”
他强调非遗是地域文化的“根脉”与“活态基因”,对于城市发展而言,传承人口述史采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其一,能赓续城市独特的文化DNA:“城市现代化常常导致‘千城一面’,而传承人的口述史,保存了关于城市手工业、商业行规、节庆民俗、空间记忆等最原生、最独特的文化细节。这是重塑城市文化身份、避免同质化发展的战略资源。” 其二,为文化创新提供深层养分:“传承不等于保守,真正的保护是在传承中创新。传承人的口述是一座活态的‘地方文化知识库’,能为城市的文化创意、文旅融合、艺术创作、城市更新提供真实的IP来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避免创新成为无根之木。” 其三,构建市民的情感认同与精神家园:“口述史中充满温度的生命故事和集体记忆,能够有效唤醒市民(尤其是新一代)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凝聚人心的情感力量,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清和拾遗” 黄杨木雕传承人优秀作品展》
值得一提的是,发布会现场土山湾博物馆也是海派黄杨木雕发源地,黄杨木雕项目保护单位长桥街道当天同步举办《“清和拾遗” 黄杨木雕传承人优秀作品展》。展览展出来自陈华明、毛关福、闻志高、常俊杰、姚晨阳、文春柱等市、区级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的三十余件精品,作品跨越不同创作时期,“或摹世间百态,或抒人文情怀”,生动展示海派黄杨木雕的温暖生命力和中西结合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