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图
9月28日,历经三年多建设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
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一举刷新两项世界纪录:横向看,主跨1420米、全长2890米,为全球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纵向看,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超越北盘江第一桥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
事实上,花江峡谷大桥的价值,远不止于“刷新世界纪录”,其“高度”更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
从民生角度看,它是打破地理阻隔的关键性连接工程。此前,花江峡谷两岸的贞丰县与关岭县,民众往来需绕行2小时;大桥通车后,两地通行时间压缩至2分钟,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不仅极大降低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成本,也打通了区域物资流通、产业联动的“毛细血管”,为黔西南片区的发展效率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
从文旅升级看,它是贵州开启“桥旅融合”3.0时代的标杆。作为全国唯一无平原支撑的省份,山高谷深的地貌让贵州成为全球桥梁工程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截至目前,贵州已建和在建桥梁超3.2万座,世界高桥前100名中约有一半均落于此。因此,贵州也早有“世界桥梁博物馆” 的称号。
在贵州,桥梁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文旅场景。近年来,贵州率先探索“桥旅融合”模式,不少桥梁正成为吸引游客的网红景点。如坝陵河大桥,是国内少有、贵州第一座可进入桥体内部旅游观光的超级工程大桥;占地约1.2万平方米的平塘大桥(又名“天空之桥”)服务区,则通过整合桥梁观光、餐饮、住宿等功能,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被列为交通运输部“交旅融合”示范项目。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也从一开始就注入了“桥旅融合”理念。它以“中国脊梁”和“三叠纪古海洋”为主题,担负着打造国内首个集“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和贵州桥旅融合3.0样板的重任。这从其定位——“贵州西南部第一旅游门户、全国桥旅融合新典范、世界峡谷极限运动胜地”,就能直观看出来。
由此也就意味着,花江峡谷大桥的通车,不仅是新增了一座交通枢纽,更将成为贵州文旅版图中又一“网红地标”,让基础设施从通行工具升级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文旅场景,在为更多游客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长期活力。
从技术突破看,花江峡谷大桥又是中国桥梁建设水平的新标尺。面对峡谷强风、地质复杂、高空作业精度要求高等世界级挑战,大桥创新采用智能缆吊系统、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等前沿技术,累计获得21项授权专利,多项成果被纳入国家桥梁建设标准。这不仅攻克了山区大跨度桥梁建设技术难关,也将中国桥梁的设计、施工水平推向新高度。
从更高的维度来看,当“世界第一高桥”、“桥旅融合”模式的创新、一系列世界级难题的突破等标签与贵州相遇,花江峡谷大桥的顺利建成与通车,已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中国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