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王殿仪,正以青春和热情开拓属于自己的AI篇章。
作为上海创智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王殿仪的研究方向是生成与理解一体化的多模态智能体。在这个“00后”眼里,趁着青春年少找到真正热爱的科研方向,为理想而奋斗,是一种幸运,也是一份责任。
2025年是王殿仪最难忘的一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王殿仪作为学生代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讲话并参与交流。“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这句话时刻令他心潮澎湃。
9月28日晚,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上海市委网信办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哔哩哔哩、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米哈游支持的“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启幕。王殿仪将作为受邀嘉宾上台,现场分享他对青春的理解、对科研的展望。
王殿仪,上海创智学院-复旦大学2024级直博生。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王殿仪自小酷爱理工科,从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冠军,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都令他深受震撼与吸引,坚定投身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创新。如今在上海创智学院,他一面在实验室紧抓科研进度,一面在AI企业探索落地的前沿技术,把思考与实践结合。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王殿仪说,人生如同爬坡一样,要不断向上。找准自己喜欢又有价值的方向,通过长期不懈努力,他相信理想终将一步步走近现实。
上海创智学院成立于2024年9月,是一所新型人才培养机构。在这里,学生和老师如同“合伙人”,他们倡导项目制,不唯论文,看重真正的突破性创新,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鉴别创新勇气与工程能力。
王殿仪说,每天他吃过早饭,通常第一时间要赶到实验室整理数据,记录进度,并绘制思维导图。到了下午他前往AI企业实习,紧跟前沿技术的落地需求,深夜再回到宿舍,如此日复一日。
目前,王殿仪担任上海创智学院火炬项目“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的CEO与核心研发人员,已有成果发表于国际会议并获得高度认可,方案获得了龙头企业的专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他的紧迫感很强,希望在博士期间努力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工作。
2025年9月,王殿仪在上海创智学院。
“如果简单解释,我现在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让AI能准确地看图说话,还要能让AI按照人类的意图去生成可控的、符合人类指令的图像。”他说。
2025年6月以来,王殿仪每周4~5天去到AI独角兽稀宇科技(MiniMax)实习,他所在的海螺AI视觉模型组,在多模态大模型特别是视频模型方面开展前沿创新。企业的算力、数据资源的投入比高校更大,对技术的检验更扎实,组内对前沿技术认知非常清晰,这对王殿仪来说是另一片天地。
每周他会把在企业学到的新认知和创智学院的团队讨论,再一起迭代学校的科研项目。“我希望我们所做的模型,能转换成一些实实在在的价值,比如说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或者说创造一些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王殿仪说。
从科技发展进程来看,大模型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AI大模型具有强大赋能效应,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引擎,其应用也在快速从通用领域向行业纵深渗透。而对青年科研者来说,今天在实验室探索的技术,明天或许就能在产业中落地,这既意味着挑战,也蕴藏着机遇。
在王殿仪看来,23岁正值青春年华,他选择投身自己热爱的AI事业,并为之奋斗,“创智学院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算力、学术产业资源,鼓励年轻人自主探索,帮助我们更快提升能力,更让我们接触到了AI领域真正前沿的工作。”
他感受到,技术往往是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他希望通过对AI的探索创新,让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把对AI的探索与国家的科技需求结合,让青春的能量汇入强国建设之中。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王殿仪说,会努力把握时代赋予的接力棒,在AI创新创业的舞台上追逐理想,绽放属于自己的青春。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