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大地,秋意渐浓。9月27日,四川省开江县中国西部珍珠产业园内热潮涌动,首届西部珍珠产业发展大会暨珠宝博览交易会在此盛大启幕,一场汇聚全球珍珠产业智慧、承载西部珍珠崛起梦想的盛会,让“中国西珠·从此开江”的口号响彻巴蜀。

本文图片均来自 开江县委宣传部
此次盛会不仅吸引了500余位行业顶尖人士齐聚,更标志着开江正以绝对优势扛起西部珍珠产业发展的大旗,向着“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百亿级产业目标全速迈进。
顶尖阵容
彰显西部珍珠产业“最高话语权”
“一次性见到这么多珍珠领域‘大咖’,足见开江产业分量。”参会企业家的感慨,道出大会嘉宾阵容的“顶配”实力。此次汇聚的“政、产、学、研、销”全领域精英,为西部珍珠产业定调权威。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史洪岳、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李金祥等“领航者”现场把脉;世界淡水有核珍珠发明人、“中国珍珠大王”谢绍河携技术经验支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院长尹作为、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压西等学界精英带来前沿理念;还有一大批龙头企业负责人更是带着合作意向而来,寻求与开江的深度联动。500余位嘉宾的到来,让开江成为西部珍珠产业“信息枢纽”与“合作高地,彰显行业最高专业水准。

产业基础上,开江底气十足:淡水无核珍珠养殖面积达1.7万亩,年产30.8吨,占全国同类产量两成以上;珍珠蚌养殖规模、产量居西部首位,珠宝级珍珠占比最高达6%,远超行业平均。
“东有诸暨、南有深圳、西有开江 —— 这不是口号,而是我们正在实现的目标。”开幕式上,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的话掷地有声。他们计划3至5年实现珍珠产业综合产值破百亿元,打造生态循环养殖先行区、全产业链示范区和时尚饰品集聚区,剑指“四川省农业特色产业新引擎”。
农业农村领域专家分析,开江珍珠产业兼具高附加值、全产业链潜力与文旅融合属性,“一业兴多业”的带动效应契合四川农业转型需求。随着欧诗漫、周大生等企业签约入驻,其“西部第一”地位更稳固,“四川农业特色新引擎”作用将逐步凸显。
三大名片
打造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走进中国西部珍珠产业园,蚌苗繁育车间、珍珠设计工作室、盲盒开蚌体验区等地,全链条发展、农文旅融合、工文旅融合三大特色鲜明,让开江成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

全链条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开江建成西部唯一珍珠产业园,出台14条专项政策覆盖全产业链,共享车间、直播间、政务与金融服务齐全,企业实现“拎包入驻”。目前已形成“蚌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批发交易-智慧物流”完整链条,聚焦珠宝、饰品、药品、食品、护肤品五大板块。与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合作搭建检测中心、孵化平台与产业学院,注入“科技动能”。此次大会共签约41个项目(现场9个),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
农文旅融合激活“旅游潜力”。开江深化“文旅+百业”与“百业+文旅”双向赋能,推出盲盒开蚌、塘口美食、研学体验、云上养殖等业态,让珍珠产业从“幕后”走向“台前”。西部珍珠文旅产业园成为四川“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常态举办的盲盒大赛、直播开蚌等活动,吸引川渝及全国游客。预计至10月底,园区接待游客将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增收超2亿元,实现“以珠兴旅、以旅促产”。

工文旅融合提升“产品价值”。开江深挖珍珠“工业+文化”属性,推动其与翡翠、玉石、黄金等融合创新,形成综合珠宝生态。依托巴蜀文化、红色文化,开发“红韵珍珠”系列、川剧脸谱元素饰品等,让珍珠产品成为“文化载体”。“工业加工+文化创意+旅游体验”模式,既提升附加值,更赋予产业独特“文化标签”,为文旅融合提供新路径。
全域振兴
数千名农户共享 “产业红利”
“以前种地年收入只有一两万,现在产业园上班学插片技术,月入过万!” 开江县任市镇农户李大哥的话,道出珍珠产业的民生温度。开江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机制,已带动数千名群众稳定增收,让“小珍珠”成为乡村振兴“大引擎”。
据了解,开江农户收益已有“多重保障”:土地流转得租金,入园务工得薪金,掌握插片技术还能获技术服务费。数据显示,掌握珍珠蚌插片技术的农户月收入超1万元,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大会现场,重达2036克、价值超1亿美元的世界最大游离珍珠“生命之珠”亮相,吸引全球目光。这场持续至10月8日的盛会,不仅是产业交流平台,更是开江珍珠产业新征程的“动员令”。
庞佑成说,从顶尖阵容的认可,到百亿蓝图的绘就;从多元业态的彰显,到乡村振兴的赋能,开江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久久为功”的定力,加快推动西部珍珠闪耀全国。未来,随着各方力量的深度参与、全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品牌影响的持续提升,开江必将成为四川农业特色产业的“新名片”、西部珍珠产业的“新高地”,书写“一颗珍珠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