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川交界处的平塘特大桥施工现场,桥塔高达300多米。工人们在未合龙的桥面上来回穿行,甚至攀爬塔吊。澎湃新闻记者陈曦也走上了桥,“他们能走,应该也没那么危险。”她心想。可当真正站上去的那一刻,却发现——只要往下看一眼,腿就会忍不住发抖。
这是澎湃新闻原创视频部成立仅一周年时,推出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报道《大国大桥》中的一个拍摄场景。
这支当时成员年龄大多在25、26岁的团队没想到,2019年国庆黄金周,《大国大桥》系列在网络上走红。更没想到,这便成为了澎湃新闻“大国”IP的源起。
此后七年,“大国”系列每年聚焦一个主题,每个主题讲述九个鲜活故事。

《大国大桥》
2019年,团队跨越新疆、贵州、福建、江苏,登上了九座大桥。“我体验过果子沟大桥的货车通行,巡护过当时的北盘江第一高桥。我们跟着建设者在呼啸的海风中、在山谷的云雾中,在长江口的船队上,看一座座大桥如何建造。”记者张力克说,他最感动的,莫过于那句:“愿我们走过的每一处荒芜都变得繁华”。
此后,《大国小路》(2020年)、《大国小镇》(2021年),原创视频团队聚焦路如何改变一群人、产业如何重塑小镇,继续讲述从荒芜走向繁华的故事。

《大国小路》

《大国小镇》
“到了第三年,我们意识到要做成一个品牌IP。”陈曦坦言,比选题更“虐”的,是如何用全新的技术去表达。
2022年,团队走过上海、武汉、深圳、南昌等12城,推出《大国大城》微纪录片。也是在这一年,他们做了一个大胆尝试,以FPV穿越机拍摄整个系列,这几乎是全国首创。

《大国大城》海报拼版
FPV穿越机于2021年开始流行,操控者使用VR眼镜和无线图像传输设备,通过观看无人机所搭载的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以第一人称视角(First-Person-View)操作飞行和拍摄。FPV穿越机以超过100公里的时速飞行,极速可达200km/小时。影像带来极限速度感、刺激感,尤受年轻人喜爱。
“FPV穿越机也是我们对表达方式的全新探索。”团队成员高尔娜介绍,《大国大城》报道共拍摄300余个“大城之景”,勾勒城市发展的脉络,展现出中国广袤大地的时代发展步伐。

《大国丝路》

《大国小厂》

《大国江河》
此后,《大国丝路》带领观众走进“一带一路”,看倡议如何落地生根;《大国小厂》聚焦民营经济奔涌的势能;而即将在2025年上线的《大国江河》,将展现谁在守护绿水青山,谁又在把它们化作金山银山。
七年来,“大国”系列不断进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这些宏大的词汇,在镜头中变成真实的人物、鲜活的场景与流动的画面,成为持续生长的生命印记。
这七年里,团队经历过人员更迭,但始终保持年轻与活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愈发坚定:记录“大国”不仅是展现发展速度,更要捕捉速度之外的活力、温度与高度。

2019年7月,陈曦在平塘大桥332米世界第一高混凝土桥塔顶端。

2019年7月,李知觅在贵州坝陵河大桥下。

2020年9月,张力克在漠河市古莲站。

马小童在哈萨克斯坦
今年启动系统性变革以来,按照“专精深”内容核心竞争力建设要求,澎湃时政与评论中心内部进一步实现资源整合,在重大主题报道领域形成了可延续的品牌价值与广泛影响力。“我期待观众在这些作品中,不只是看到一座桥、一条路或一座城,而是通过影像,对‘中国样本’的故事怀有深沉的历史凝视,收获瑰丽的观看体验。”团队负责人徐晓林说。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