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户外游玩时,若遭遇外伤或骨折,如何利用随身物品进行初步处理?
9月29日,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的发布会上,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缪国斌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强调,开放性骨折的现场处理要注意“三不要”,即不要去冲洗、不要涂药、不要复位。
缪国斌指出,在外出游玩遇到创伤或骨折时,要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迅速检查伤员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方法,要遵循“止血、包扎、固定、防感染,防止二次伤害”这一核心原则。在所有操作之前,都应该先去检查伤员的意识和呼吸,如果伤员是昏迷状态,应该优先呼救。
缪国斌还分情形作了应对介绍。第一种情形是,轻微的擦伤和割伤(少量出血情况下)。这种情况下,以防止感染、清创为主要原则,可以遵循“冲洗→消毒→覆盖”三原则,用水去冲洗伤口表面的淤泥、污物等杂物,有条件情况下,用自来水去冲洗可能会更好,因为自来水有水压,有利于冲洗伤口。如果条件不允许,用干净的瓶装水去冲洗也非常好。用清水和肥皂清洗伤口周围的组织,用干净毛巾或布料去擦洗、擦干伤口,下一步用碘伏棉签或者酒精棉片,以伤口为中心从内向外进行逐步消毒,消毒之后,用干净的纱布或者无菌、干净的布料覆盖伤口,做到万无一失。他特别要提醒,千万不要用药棉或者带绒毛的布料直接覆盖在伤口上。
第二种情形,如果伤口很大,出血量非常大,出血呈喷射状或者是颜色鲜红,考虑有大动脉出血,这种情况应该是分秒必争,止血是第一要务。如何止血?缪国斌表示,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立刻用直接压迫止血法,取干净的覆料或者是布料覆盖在伤口上,用手直接压迫止血,用力压迫。如果覆料被鲜血湿透,不要取下覆料,取新的覆料覆盖在原来的覆料上,继续持续地用力压迫止血,还可以使用绷带或三角巾缠绕,帮助直接止血,等待救护车到来。第二步,如果用直接止血方法不能够有效止血可以用专业的止血带去止血。
“游玩现场往往没有携带这种专业设备,可以就地取材,用围巾、领带、床单等一些布料制作布带止血带——把围巾或者是三角巾折叠成宽约10厘米的布带止血带,把布带止血带放在上臂1/3处或者是大腿的中上部靠近腹股沟的地方进行捆扎止血。在止血之前一定要在止血带下方去垫衬垫,这是很关键的。”缪国斌特别提醒,千万不要用细绳或者铁丝去进行捆扎止血,在捆扎过程中要记录捆扎的时间,每隔40分钟到50分钟就要松开1~2分钟,防止组织缺血坏死。
第三种情形,是骨折。缪国斌指出,骨折处理的核心要点是固定肢体、限制活动。因为骨折端如果移动,会损伤周围的组织,比如说内脏或者血管和神经。在骨折固定的过程中,要用到夹板,如果没有夹板可以就地取材,用硬纸板杂志、木板或树枝制作“夹板”。制作的“夹板”长度一定要大于骨折肢体的两个连接关节的长度,比如前臂骨折,夹板长度一定要大于肘关节和腕关节的长度。夹板时,在骨折的肢体两侧用布带捆绑。在整个夹板过程中,要注意捆绑过程不要过紧。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开放性骨折的现场处理要做到“三不要”,第一个不要去冲洗;第二个是不要涂药;第三个是不要复位。要拿无菌纱布覆盖伤口,轻轻按压伤口,然后固定整个骨折部位。
他还提醒,旅游之前可以准备微型应急急救包,里面可以放创可贴、酒精棉片、弹力绷带、三角巾,以及一些急救药品,比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止痛药、止泻药、抗过敏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