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中国化妆品产业的格局,在上海被改写。
9月25日,《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11项具体举措推动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功能化升级,聚焦打造“上海制造”新品牌。这份业内评价“全国最大力度”的美妆新政,正被热议。
数据显示,上海已成为头部彩妆品牌最多的城市,以上海为总部的品牌在《2025 CBE·胡润中国彩妆品牌TOP50》中占据17席,2025年上半年化妆品零售额达685亿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当行业普遍陷入流量见顶、营销内卷、成分趋同的焦虑时,上海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用新科技定义新未来,为“上海制造”新品牌注入新动能。
在AI+万物的时代,实验室里的蛋白质大模型、微生物数据库,高校的新兴学科,医院的研发中心,正合力托举着这个上海历史上引以为傲的“美丽产业”。随着政策的精准滴灌,越来越多的“上海制造”新品牌脱颖而出 ,国际巨头纷纷对上海投下信任票,化妆品产业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迈入3.0,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时间回拨到2017年,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上海美丽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将美丽健康产业提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这份被业界称为“政策1.0”的文件,以“东方美谷”为核心,上海用行政力量重构产业地理,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
2021年《上海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标志着上海化妆品产业发展进入2.0时代,首次提出量化目标,推动智能制造与数据驱动决策,产业完成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关键一跃。
此次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则意味着迈入3.0,上海化妆品产业扶持进入生态构建阶段。
新政聚焦科技赋能、数智驱动、监管提效,支持力度被业内评价为“全国最大”。新政策提出11项举措,重点聚焦特色化、高端化、功能化升级,包括:鼓励原料创新和应用、推动前沿技术在化妆品领域应用、支持品牌建设与在线新经济平台赋能,系统性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
新政以“更实的突破”攻克产业瓶颈。配合全国最高的补贴标准——注册类新原料每项200万元、备案类新原料每项50万元,支持新原料开发等化妆品项目申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以及监管部门“提前介入指导”等服务,上海正在打造原料创新的最优生态。
新政以“更强的引领”定义产业未来。上海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提出“发展功能性化妆品”,推动产业从通用型产品向精准护肤转型,基于皮肤大数据和临床验证,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个性化需求。
新政以“更前沿的探索”布局产业明天。新政旗帜鲜明地支持AI模拟计算、类器官等前沿技术应用,系统整合AI、生物医药、中医药、医疗机构等跨领域资源,建设“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中心”,支持“AI+制造”和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上海独有的产业创新矩阵。
至此,上海完成了从“物理集聚”到“智能制造”再到“生态定义”的三级跨越,不仅重塑了上海化妆品产业的发展路径,更在全球美妆产业格局中树立了 “上海模式”——以硬核科技为引擎、以精准政策为基石、以完整生态为支撑,为“上海制造”新品牌筑基。
技术破壁,攻克原料“芯”难题
原料就是化妆品行业的“芯片”,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原料研发。
2024年第七届进博会开幕之际,拜尔斯道夫中国着力于解决色素沉着的专利成分“异丁酰氨基噻唑基间苯二酚”(Thiamidol630)正式获得我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新原料注册证书。
“Thiamidol®630成为中国历史上第2个美白祛斑新原料、《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第1个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美白祛斑新原料,是国妆新原料注册的第1号,这是拜尔斯道夫的‘211’工程,彰显了拜尔斯道夫在护肤科研的卓越实力。”拜尔斯道夫中国企业事务总经理雷开霆表示,拜尔斯道夫以“政策红利—市场验证—产能落地”的三级跳,印证上海营商服务对新质生产力的催化效能。
他还介绍,Thiamidol630作为中国新规后首个美白祛斑类新原料获批(国妆原注字 20240001),正式叩开中国市场大门。除了原装进口,下半年“上海产”Thiamidol630妮维雅新品也将获批上市,并同步锁定上海作为全球首发地。
长期以来,高端化妆品原料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国内企业大多停留在模仿和跟随阶段。然而,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据天鹜科技AI+酶催化平台负责人卢星宇观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化妆品产业带来窗口期。

天鹜科技大模型团队
天鹜科技作为国际领先的AI蛋白质设计企业,在2024年11月宣布完成超亿元的A轮融资。同年,天鹜科技作为产业上游的技术方案提供商,布局化妆品赛道。
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蛋白质设计通用人工智能AIACCLBIO™,能够直接预测蛋白质功能,突破了以AlphaFold为代表的结构预测方法“只能预测结构而无法设计功能”的局限。
天鹜科技的技术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表现尤为出色,其依托AIACCLBIO™进行改酶、挖酶及酶催化工艺开发,解决化学合成、天然提取难以解决的高价值分子精准合成问题,为化妆品原料等领域提供高效、绿色的AI酶催化解决方案。天鹜科技的极端环境微生物数据库和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将化妆品原材料研发周期缩短至6个月,并提供科学配方优化方案。

实验人员正以湿实验去验证大模型的设计结果
卢星宇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如今的消费者更多是‘成分党’‘科学护肤派’,相较品牌,更注重功效,而化妆品行业普遍存在成分同质化严重、过于注重浓度竞争的痛点,而随着更多新兴技术的引入,原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为化妆品行业,尤其是上海制造的国产品牌提供了大量机遇和利好。”
产学研医,打造创新策源地
上海化妆品产业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完整的产学研医一体化生态。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成分创新到功效验证,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闭环。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皮肤健康与化妆品医研融合中心(同时为“上海中药外用制剂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上海市皮肤健康相关产品人体评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创新构建了“诊疗—研发—评价—监测”四位一体的融合式化妆品皮肤健康服务体系。
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便承担国家化妆品皮肤病诊治工作,以及化妆品的人体安全性与功效评价任务,是原卫生部认定的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与功效检验机构。

上海皮肤病医院皮肤与化妆品研究室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皮肤与化妆品研究室主任谈益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便投身化妆品领域。她指出,近年来化妆品市场呈现细分趋势,针对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医美术后修护等特定皮肤问题与场景的护肤需求,正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这意味着,产品开发已从过去‘一盒万用’的通用思路,转向更加精准化、针对性强的方向,并更加注重循证路径的支撑。”谈益妹表示。
在“美创静界”美妆健康创新生态社区建设中,静安区已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共建实验室,落地上海市皮肤病研究所,并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合作设立皮肤健康“体检”点,引入“两中心一平台”,即皮肤健康与化妆品医研融合中心、上海中药外用制剂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皮肤健康相关产品人体评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这种以医研融合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从皮肤问题出发,有力保障了化妆品研发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有效避免了产品功效宣称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脱节。
在香气研究领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新建的AI+创香研究中心正在用科技重新定义调香艺术。
中心主任寇兴然介绍,传统调香行业长期过度依赖调香师个人经验,致使产品质量波动大、研发周期长,极大阻碍新品推向市场的速度。而AI调香师拥有三大核心体系:数据驱动的基础建设、智能研发提升效率、精准感知引领个性化,能有效缩短研发周期。
该中心的人机交互创香系统可以通过脑电波变化精准捕捉情绪波动,辅助调整香氛配方,直到情绪显示“愉悦”时,适合用户的香氛配方就完成了。这种将情绪价值量化的创新方法,为化妆品带来了全新的情感维度。
AI+创香研究中心不仅作为技术平台,更是连接高校、企业、市场的开放协同创新枢纽,助力产业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寇兴然说:“我们通过‘一套机制、两个平台、三类项目’推进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双负责人制,共建AI实验室与创新中心,开展横纵向课题及学生实战项目。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与课程设计,并提供产业资源,加速技术转化。”
天鹜科技脱胎于上海交通大学,也代表着上海产学研医的并力发展。卢星宇说:“天鹜科技始于交通大学的洪亮课题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成功交付三十余款蛋白质设计项目,服务于多个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也是我认为上海化妆品产业的优势,国际大牌的总部和医药制剂在上海静安,从张江做产学研转化完了之后,企业也有机会和头部的品牌进行一些合作,也可在奉贤美谷接触本土品牌,通过跨境电商出海。上海化妆品产业有独特的生态。”
新生态,新动能
上海化妆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源于技术创新的推动,也得益于政策精准布局构建的完整产业生态。
在市场端,电商平台为上海化妆品经典品牌触达新消费群体提供了便捷通道。
在政策引领下,上海头部电商平台已纷纷行动起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抖音电商、拼多多、小红书、得物等本地头部电商平台,持续打响“上海制造抖一抖”“上海制造一起拼”“上海制造红起来”“上海制造得好物”等活动品牌。
这些平台通过专人服务、免费开店、佣金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本地品牌上电商平台,扩展销售渠道,实现品牌与平台双向赋能。
上海家化旗下的六神品牌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今年年初,在上海市经信委推动下,六神参加“抖一抖”活动,开设抖音新店,推出创新产品驱蚊蛋,通过新渠道拓展消费群体,实现了品牌年轻化和销售增长的双重目标。
在产业空间方面,上海推出的“工业上楼”政策为化妆品企业提供了集约化发展路径。澄穆实业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化妆品企业,专注科研,旗下“至本”品牌在天猫“618”中国货排名第九。然而,由于上海对厂房有高度限制,企业一直想进行的一项“包裹技术沉降测试”无从开展。
上海市经信委会同市规资局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正式印发后,澄穆在宝山区获得34.9亩土地建设创新产业中心。项目设计充满产业逻辑——在12层塔楼中,主要生产区位于1至5层,试验用轻质厂房则布局在高层。7至9层打通,辟出一条垂直通道,成为包裹技术沉降测试场
在2023年至2025年,上海实现新增3000万平方米“智造空间”目标。上海已产生首批97个市级“智造空间”优质项目,亩产效益达1830万元,是上海市工业园区亩均产值的3倍以上。
除此之外,跨境电商便利化政策亦同步发力,针对化妆品等货物优化海运出口流程,助力品牌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5年,东方美谷携自然堂、上美、听研等区域美妆核心品牌亮相第35届IFSCC国际化妆品科学大会,产品凭借创新成分与科技迭代吸引国际关注。同年,“上海制造佳品汇”首次出海日本大阪,集结90家上海品牌展出千余件展品,覆盖美妆、服饰等八大品类,吸引超万人次参观。橘宜集团旗下橘朵、酵色等品牌已进入东南亚、日韩、欧美等50余个市场,2024年海外业务同比增长超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