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110年前徐家汇土山湾孤儿做的一座塔,回到了真身故园南京大报恩寺

adminddos 2025-09-29 16:15:03 3
110年前徐家汇土山湾孤儿做的一座塔,回到了真身故园南京大报恩寺摘要: ...

1915年的上海土山湾孤儿院和当年在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2025年的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和中国小红书,还有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以上这些出现在不同时空的地点和事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一座在1856年毁于战火的琉璃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是琉璃瓦的琉璃,西方人理解为瓷,所以他们叫这座塔为瓷塔,其实是上了秞的陶。从1871年的一张遗址照片来看,这座塔应该规模巨大,仅塔尖承露盘的直径就达三米多。

大报恩寺琉璃塔残块。

然而,没有人见过这座琉璃塔实际上是什么模样。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天国花园》里写过一笔:

“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塔铃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这里的瓷塔,指的就是大报恩寺的这座琉璃塔。在1668年出版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收录了荷兰旅行家尼霍夫对大报恩寺的全景描绘,画面中琉璃塔造型别致,醒目地伫立在一处中国传统寺庙的院子中央。从此,“南京瓷塔”闻名欧洲,成为神秘东方古老中国的符号。安徒生应该就是从这幅在欧洲流传很广的版画里见过这座瓷塔。

1668年出版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收录了荷兰旅行家尼霍夫对大报恩寺的全景描绘

瓷塔一度成为欧洲皇家喜爱的室内装饰品,图为白金汉宫收藏的一座中国瓷塔。

当我来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看到的是一座十年前重建在遗址地宫之上的九层钢结构玻璃塔,灰色的塔身在灰色的天空映衬下,倒像是一座水泥塔。何况,早先从这里地宫出土的佛顶舍利已被移往他处展览,那参观者来到这里,是来看什么呢?

这座十年前建于遗址上的钢结构玻璃塔是南京争议较大的景点,但从去年开始,风评开始转向了。

“琉璃塔虽已消失,但它作为文明的记忆与城市精神的符号,仍能激活公众的集体记忆。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梳理与再现,让观众重新感知琉璃塔的历史与价值,推动社会共同保护与传承。”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如是说。

怎么激活?梳理和再现什么?感知什么历史和价值?

展厅里一座高达2米的黄褐色宝塔模型,成为所有线索汇聚的终点,又成为一个传奇故事的起点。

上海土山湾孤儿院制作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模型目前正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展出。

1913年,上海土山湾孤儿院的孩子们在德国传教士葛承亮的带领下,对中国各地的84座宝塔进行了模型复制。其中,就包含了南京大报恩寺的琉璃塔。当时,距离这座宝塔被毁已近60年,土山湾工艺院是通过当时西方传教士和博物学家留下的绘画和照片作为底本,来制作木制模型。

1915年,当这批宝塔模型漂洋过海到达旧金山的时候,中国宝塔多样的形态和精细的制作工艺在万国博览会上引起了轰动,这批模型最终获得头等大奖。随后,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整体收藏了这批中国宝塔模型。

1915年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上海土山湾孤儿院送展的这组84座中国宝塔模型获得大奖。展签上写有“上海徐家汇”字样。

时光流转110年。到了2025年,新加坡亚洲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塔游记”的特展,展出了美国菲尔德博物馆收藏的这批84座中国宝塔模型。这一展览在新加坡也引发了很大反响,并吸引了很多在新加坡的中国游客前往观看。其中,一位小红书网友的帖子引起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注意:

小红书用户鲁有脚2025年6月发布的帖子,从中可以清晰看到,在新加坡展出的这座宝塔原型,正是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

大报恩寺博物馆工作人员一阵狂喜,那座倒塌于160多年前的宝塔,之前只在西方人留下的版画和照片里见过的宝塔,突然以一种特别具体的形式出现了。如果,能把这座模型请回家,在遗址上展示给公众,这座消失已久但在西方已成为中国符号的琉璃宝塔的故事就仍在继续。社交媒体再一次展现出强大的传播力量。

接下来的进展就飞快了,馆方联系了新加坡亚洲博物馆,被告知,虽然宝塔目前在新加坡展出,但美国菲尔德博物馆仍保有这座宝塔的所有权。于是南京再联系芝加哥,无数个邮件往返之后,菲尔德博物馆也被这个漫长而富有传奇性的故事打动了。博物馆派了一个馆员专程从美国飞到新加坡,护送着这座110年前从上海出发前往美国的宝贝飞回它原型的故园——南京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遗址。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残存的两幢建筑之一。

大报恩寺遗址的地基,有一部分被作了保护性展示。

今年恰逢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10月1日,该馆的《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专题展将正式开幕,这是首个系统性呈现中西视角下琉璃塔形象的专题展览,得到全球7个国家、26家机构的支持,通过文物、文献、影像、数字艺术等多种形式呈现,多件珍稀藏品首次在境内展出。

展厅里那尊110年后终于回到真身故园的宝塔模型自然成为本次展览中的重中之重。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馆员丹尼尔表示:“这座塔的模型于1915年在世界舞台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能是许多西方人第一次接触中国建筑的机会。如今它来到了最适合展出的地方。”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林家铭此次也带着这组宝塔模型的相关研究成果来到南京作学术交流,他表示:“琉璃塔模型回到南京,这不仅是一件展品的回归,更是一次跨越国界、跨越时间的文化合作案例。”

这座已经消失很久的宝塔,它曾经所在的空间,如今出现了一座玻璃水泥混合塔。“这是我们南京争议最大的一个景点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品宣部经理胡磊说道,“但从去年晚上亮灯开始,正面评价开始增多了。我们也会根据网友的观感来不断优化颜色”。不少南京网友看到塔灯亮起,会随手拍一张美图发到社交媒体上。澎湃新闻记者在小红书上看到了不少这样的“陪一张”,有不少照片都“陪”得相当有水平。

不少南京网友在小红书上发这座玻璃塔的打卡照,有些拍摄水平相当高。

经由这一张张网友拍摄的不同色彩、不同角度的照片,那座业已消失的塔,在南京城墙外静穆的夜色中,在抽象的塔形灯光之中,穿越一百多年的时光,顷刻入驻人心。

视频: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玻璃宝塔点灯仪式。 编辑 陆林汉(00:33)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