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点,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女士手机突然弹出一则预警,显示她当前血糖偏高。随后她点进京东健康APP,后经AI康康血糖的回溯分析,原来她是由于前一日没有吃晚饭,胰岛素剂量偏多,导致夜间出现了低血糖,随即引发了晨间反弹性的高血糖,建议她及时就医调整胰岛素剂量与饮食方案。
这一切都要得益于京东健康最新打通的CGM+AI智能互联服务新模式。
在近期举行的2025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AI健康论坛上(下称“论坛”),京东健康医疗器械业务对外公布,鱼跃、三诺、微泰等多个CGM动态血糖仪品牌已率先接入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2.0,它们将依托京东健康APP与AI健康智能体“康康血糖”,搭建了一套集“监测-分析-干预-跟踪”于一体的智能血糖管理体系。
当然,这场合作背后,是京东健康利用强大的供应链与AI大模型的底层能力,在医疗健康领域内做大做强的稳健步伐。
血糖管理遇上AI
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患者数量庞大,且并发症繁多,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因此,便捷、及时的血糖数据监测,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CGM(动态血糖仪)技术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它能够避免传统指尖血血糖监测的疼痛和不便,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血糖变化数据。
在国内,CGM市场的发展尚在早期,近两年已经出现了产品销量显著增长的趋势。仅今年初至今,京东平台的CGM动态血糖仪品类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速已超90%。另据德邦证券测算,2030年,中国动态血糖仪CGM市场空间大约是100亿元。京东健康此番合作的鱼跃、三诺、微泰均属于较早布局的国产品牌。
然而CGM并非尽善尽美。这些设备每1-3分钟一次的高频采集,每天生成海量动态数据,这些数据的价值,只有在结合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变量后,才能被真正激活。
要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健康干预的闭环,必须依靠AI大模型强大的多模态信息处理和融合能力,才能将这些非结构化和结构化数据统一分析,从而为用户提供精准、及时、便捷的健康服务。
据京东健康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行业首个突破可信推理及全模态能力的医疗大模型,京东健康自研的“京医千询” 2.0已成为业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商品知识库。它拥有超过15亿+用户健康档案库,并汇聚了包括AI医生大为、小微等十余类专业服务角色智能体;更通过AI智能体“血糖康康”,深度融合了循证医学思维、自主决策推理能力以及专业血糖管理规范,能为用户提供7*24小时不间断的在线问诊、报告解读、健康管理等服务,实现从血糖监测、数据分析,到行为干预、效果跟踪等一站式的智能血糖管理。
京东健康强势出击
在医疗产业内,慢病管理领域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商业潜力。在过去,这块蛋糕也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企业投入其中。但时至今日,并没有跑出非常明朗的成果。
京东健康在慢病管理领域的优势却是非常明显。
在前端,京东健康拥有强大的医疗器械供应链体系。
作为行业头部公司,京东健康和全球顶尖的医疗器械品牌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合作,并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精准营销能力,能够助力品牌迅速打开市场、触达目标人群,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
目前,京东健康已与微泰、三诺、鱼跃三大知名品牌达成合作,推出了京东联名定制款的CGM产品。除了鱼跃在积极备货外,微泰和三诺已有产品上市,市场反响非常热烈。特别是微泰的定制款,自今年6月份开售以来,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持续攀升,不断刷新纪录。
在后端,依托京东互联网医院、京东护士到家等丰富的医疗级服务资源,京东健康能提供很好的后链路服务能力,持续降低医疗器械产品使用门槛,让精准的健康管理惠及更多家庭。
比如,在今年4月下旬,消费者在京东APP购买“鱼跃5代动态血糖仪”新品后,可免费预约京东护士到家,享受专业佩戴指导服务,还可以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免费在线咨询三甲医生,了解更多的血糖管理知识与控糖方案。
目前来看,京东健康的后链路服务能力已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结果——在配备护士到家服务后,2025年一季度,京东健康CGM动态血糖仪品类整体退货率环比上季度下降超7%,换货率环比上季度下降超16%。
重塑“慢病管理+AI”的价值
若是从行业视角看,京东健康以CGM动态血糖仪+AI大模型为代表建立的智能互联生态联盟,也为医疗器械行业的提档升级提供新范本。
当前,中国消费者的健康管理需求已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医疗器械的使用需求也从医院转向家用场景,并且正在加速向专业化、智能化、年轻化渗透。
京东健康的数据显示,购买CGM血糖仪的用户中,21-35岁、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均显著提升。
事实上,和CGM动态血糖仪品类类似的家用医疗器械产品还有很多,比如血压、心电、呼吸、制氧等这类医疗器械产品均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且需要越来越多的后链路健康管理与服务。
而CGM+AI模式的成功,恰恰为这些品类提供了可验证、更清晰的“硬件+软件+数据+服务”的闭环商业模式。
一个可预期的动态在于,未来这些医疗器械产品将不在只是一个个孤立的“测量工具”,而是被重塑成为一个个“健康管理服务的入口”,它不仅有“眼睛”、“耳朵”能够感知到用户身体的每一个细小变化,更有一个“最强大脑”,能够给予更专业、更具体的建议,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而这也将带动整个医疗器械产业向高价值服务转型,重塑国民健康管理的体验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