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股票估值已飙升至极高水平,引发市场怀疑论者的强烈不满,他们警告称当前并非买入良机。
然而,因股票看似“昂贵”而回避投资的策略历来经不起时间考验,这削弱了依赖传统估值指标作为择时工具的实用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华尔街分析师建议投资者或许该抛开对市盈率的固有认知,尤其当该指标的平均倍数在数十年间持续攀升之际。
以资深华尔街策略师Jim Paulsen的近期分析为例:本世纪以来平均估值区间已大幅跃升,表明参照历史数据进行比较的做法存在缺陷。
其分析指出,标普500指数过去30年的平均市盈率在1990年代初约为14倍,如今已升至19.5倍左右。在此上升趋势之前,该比率自1900年至1990年代中期始终维持在13.5至15.5倍的窄幅区间内。

Paulsen表示,“当前估值水平与以往相比存在异常现象 —— 估值区间呈现上升趋势。”
过去三十年间股票市盈率的持续攀升,可能抵消了看空论调,即当前的人工智能狂热注定会重蹈19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覆辙。
Paulsen指出,这种转变引发两个问题:投资者如何评估持续波动的估值目标?估值是否会以类似速度持续攀升至“未知领域”?
他列举了市盈率倍数上升的若干可能原因,并解释了为何更昂贵的股市可能只是新常态。首先,美国经济衰退频率已从二战前的约42%降至近30年的仅10%左右。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已从工业经济转型为科技与服务经济,市场本身也日益向估值更高的成长型股票倾斜。
股市流动性的提升也促进了电子交易的发展,吸引了更多个人投资者和国际资金参与。Paulsen所称的“利润生产力”,即每岗位实际利润的永久性增长,为估值创造了持续上行空间。最后,创新周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加速。
Paulsen并非唯一认同现代股市高估值合理性的市场观察者。上周,美国银行策略师也呼应了这一观点。当前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内在属性,包括较低的财务杠杆、更小的盈利波动性、提升的运营效率以及数十年未见的稳定利润率,共同支撑着不断攀升的市盈率倍数。
“该指数已与80年代、90年代及2000年代的形态截然不同,”美银股票与量化策略主管Savita Subramanian在9月24日致客户报告中指出,“或许我们应当以当前市盈率作为新常态基准,而非期待回归过往时期的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