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从“远方”到“附近”,这个秋天的户外消费走向“轻量化”

adminddos 2025-09-30 07:02:02 1
从“远方”到“附近”,这个秋天的户外消费走向“轻量化”摘要: ...

题图:由AI生成

本文为 澎湃号·湃客科技 X 慢放 联合出品,湃客科技栏目独家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发

秋意渐浓,一年一度的“十一”黄金周即将拉开帷幕。曾经,旅游的目标是打卡名山大川和网红地标。但如今,风向正在悄然改变。与在人山人海中消耗热情相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离家50公里的草地、小溪边或山野里,寻找一种“附近”的松弛感。这种“非打卡式”旅行的兴起,不仅重塑了人们的休假方式,也意外地让一个曾经略显“高冷”的品类——户外装备,从专业领域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新宠。

这股风潮究竟是如何刮起的?撑起这个千亿市场的,又是怎样一群消费者?

被重新定义的户外市场

进入2025年,“反景点”“近处游”是中国的旅游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3月以来,有关“露营”的搜索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102%。其中,露营基地搜索量增长120%,户外露营搜索量增长130%,成都、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搜索热度最高,露营+烧烤、露营+火锅相关关键词搜索增长121%——甚至连露营风格的餐厅搜索量,也有58%的涨幅。环球旅讯发布的《2025Q2中国旅游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中提到,2025年第一季度,省内周边游在高频次(3次以上)出行上表现突出(24.84%),远高于跨省游的7.33%。

在社交媒体上,这种变化更为直观。小红书APP上,“徒步”这一关键词话题度高达27.1亿。专业户外类APP“两步路”目前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相比3年前增长约3倍。其中,徒步的用户群体占到90%以上。

这种轻量化、近距离的出行方式,也点燃了户外用品的消费热情。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户外用品产业深度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整个户外用品市场规模将达到5990亿元。以冲锋衣为例,这一曾经被视为“直男标配”的单品,如今已成为许多人衣柜里的必备。根据知衣科技发布的《2025年Q2户外电商销售复盘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冲锋衣销售额占比分别为17.23%,同比分别增长30.82%。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正在被重新定义的消费群体。如果说过去的户外市场,主角是那些背着重装包、挑战极限的硬核登山客,那么今天,撑起这个千亿市场的主力军,已经换了面孔。

数据勾勒出了这群新消费者的画像:年轻+轻量。

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3月以来,露营热搜词网友中,20-35岁的用户群体占比65%左右。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给出的消费者结构数据表明,26岁至35岁人群为户外装备的核心消费群体,销量占比达35.7%,“80后”和“90后”消费者合计贡献了超六成的户外装备销量。显然,年轻人已经成为这个市场的主要受众,且越来越有扩大趋势。

与传统户外爱好者不同,这群18岁—30岁的年轻消费者,在选择装备时明显偏好轻量化的产品。销量数据显示,2025年,超过68%的新手露营者将“装备重量”列为选购首要考量,年轻人追求的不是“荒野求生”,而是“说走就走”的郊区露营。电商平台数据来看,1公斤的单人帐篷,200g的充气防潮垫是最受欢迎的户外品类。此外,上文提到的冲锋衣的受众中,轻户外人群占比达到了45%,买冲锋衣用于日常通勤的消费者也相比去年增长了35%。小红书的《2025运动户外场景白皮书》中,也将户外场景概括为六大类,第一条便是“轻量体验”。

这清晰地表明,市场的天平正在逐渐倒向“轻户外”和“泛户外”。

轻户外趋势下的品牌

当“附近”的风景取代了远方的名胜,当“轻量化”的需求压过了“硬核专业”,户外品牌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洗牌。不同的品牌在这股风潮中,也有着不一样的表现。

首先吃到红利的,是那些提前布局的品牌——比如伯希和。

2012年,伯希和创立于安徽。彼时中国的冲锋衣市场上,要么是始祖鸟这种万元级高端产品,要么就是价格三五百的平价冲锋衣。伯希和并未直接挑战任何一方,而是切入了700元这一蓝海价值带,通过自研科技(如eVent面料)实现了“以1/3价格,达到高端品牌90%以上性能”的性价比,成功构建了“始祖鸟平替”的市场定位,将冲锋衣打造成了兼顾通勤与周末出行的全场景单品。

当“轻户外”风潮来袭时,这种定位便成为了风口上的翅膀。再借助时尚设计、明星代言和广告投放,伯希和成功开拓了宝妈、白领等“轻户外”消费群体。2022年至2024年,品牌营收从3.79亿元飙升至17.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5.86%。2024年净利率高达17.2%,远超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集团4.5%的水平。2025年4月底,伯希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以“中国高性能户外第一股”的身份上市。

然而,伯希和的“一件冲锋衣买上港股”,既是成功,也埋下隐忧。财务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品牌超过八成的收入来自“经典系列冲锋衣”,2023年该比例甚至高达88.3%。这种对单一品类的极度依赖使品牌根基相对脆弱。此外,年均占比超过30%的高额营销投入,也引发了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质疑。如何将爆款销量有效转化为品牌势能,是伯希和未来发展的关键。

如果说伯希和的崛起,证明了在“轻户外”领域定位清晰的重要性,那么蕉下的转型,则揭示了品牌在“定位转换”过程中的巨大挑战。

作为最早开拓防晒赛道的品牌之一,蕉下凭借一把颠覆性的“双层小黑伞”横空出世,之后扩展到防晒服、防晒面罩等领域。通过高颜值设计和对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的精准营销,将防晒单品从功能配件转变为时尚配饰,构建了自己的“颜值叙事”。2019年至2021年,蕉下营收从3.85亿元增至24.07亿元。

2022年,蕉下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提出“轻量化户外”理念,向城市户外生活方式品牌转型。但在这一时期,蕉下似乎出现了战略摇摆:一方面,曾赖以生存的营销投入占比从24.4%大幅下滑至11.9%,导致品牌声量减弱,百度搜索指数在2025年下降了约22%;另一方面,被视为户外品牌“安身立命之本”的研发投入,占比也从5.3%持续走低至2.9%。

当防晒基本盘面临SINSIN等新兴品牌的蚕食,而户外新故事又因缺乏技术背书而难以打动消费者时,蕉下便陷入了在专业与时尚之间摇摆的尴尬境地。零售独立评论人马岗指出,防晒品类技术门槛较低,容易被模仿和超越。而在户外领域,品牌需构建更强的科技壁垒。蕉下如何在保持防晒优势的同时,突破户外市场,找到自己的新定位,是其面临的关键课题。

这种“定位的桎梏”,在昔日王者迪卡侬的身上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迪卡侬曾是中国消费者心中“性价比”的代名词,早些年,通过线下平价大卖场模式,迪卡侬成功建立“运动户外入门平价店”的认知,成功建立了“迪卡侬=运动户外入门平价店”的认知。2023年,迪卡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突破百亿。2024年天猫旗舰店的20万条用户评论显示,“性价比高”关键词出现频率达38.7%。

但近几年,性价比却成了迪卡侬想要竭力撕掉的标签。2024年3月,迪卡侬宣布全球品牌焕新,发布新logo,并重新划分产品线,新设多个高端专业品牌。为推进转型,迪卡侬还从lululemon挖来中国区品牌负责人张晓岩出任中国区CMO,希望强化社群运营和女性市场。

这种转型的直接体现,就是涨价:2022年至2024年,迪卡侬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均价从128.81元上涨到196.32元,涨幅52%左右。刀法研究社统计也表明,过去十年迪卡侬部分品类产品涨幅达到了30%~60%,有小部分商品涨幅超100%——集中在户外、露营装备。

但这场自上而下的激进变革,在市场端遭遇了巨大阻力。对于老用户而言,迪卡侬的涨价无异于一种“背叛”,直接导致其会员流失率增加了18%。而对于高端市场的潜在消费者来说,迪卡侬长期以来的平价标签又使其缺乏足够的品牌吸引力,最终陷入“穷人买不起,富人不需要”的品牌认知困境。2024年财报显示,迪卡侬全球净利润同比下滑15.47%至7.87亿欧元,创近四年新低。而被寄予厚望的中高端产品线,转化率仅为7%。

迪卡侬的困境在于,它试图快速抹去最成功的品牌印记,却无法在短期内建立新的高端认知。一个品牌的资产有时会成为其转型的“负债”,如何在提升品牌价值与维系核心用户间找到平衡,是其必须解决的难题。

结语

《2025年春夏·淘宝天猫运动户外行业趋势白皮书》指出,户外运动消费正从“功能导向”向“生活方式导向”转型”。“反景点”和“轻户外”的风靡,反映的不仅仅是消费行为的变迁,更是品牌和消费者关系的重构。而那些做成功的品牌,也往往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既能提供足够性价比的方案,又能为消费者提供足以彰显身份的社交品牌标签。定位清晰,市场便清晰。

未来,无论品牌选择深耕专业,还是拥抱潮流,关键在于能否为自己的核心用户讲好一个“我是谁”的故事。在这个由年轻人主导的千亿市场里,谁能给出最清晰、最令人信服的身份答案,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