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定期盘点在全球范围内完成的部分建筑作品,从设计中见建筑师的思想与设计的独特匠心。本期聚焦近期在国内新建而成的文化艺术场馆,包括由直向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阿那亚艺术中心广州馆,灰空间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以及纹建筑设计的杭州西溪湿地水榭书店。
9月28日,阿那亚艺术中心广州馆将正式对外开馆。这一场馆坐落于中旅·阿那亚·九龙湖社区河岸畔,占地面积 2892.93 平方米,是直向建筑继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北岸礼堂和眼石汤泉后,与阿那亚联合呈现的又一力作。

阿那亚艺术中心广州馆效果图,图片致谢直向建筑
这一艺术场馆通过街巷、花园、广场与风雨连廊等多种空间类型,将五个特征各异的展厅串联于两排老榕树周围。这一聚落式布局,是对岭南地区气候和自然要素的具体回应,也是对美术馆空间类型的诗意重构与创新探索。场地中由榕树构成的林荫大道,秋枫与南洋楹掩映下的起伏微地形,成为设计回应的核心要素。25棵老榕树形成一条50米长、贯穿场地的绿色天篷。而艺术馆的“戏台”与“艺堂”则作为户外展厅和主展厅,在林荫大道两端遥相呼应。三个独立展厅辅以挑檐、连廊和台地,引导参观流线,营造出一个静谧而层次丰富的花园式艺术空间。

阿那亚艺术中心广州馆效果图,图片致谢直向建筑
该场馆由直向建筑事务所的董功主持设计,他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有着独特的视角。在他看来,与之前城市建设的快节奏和庞大规模相比,自己更喜欢在较小的规模上进行创作,探索手工材料,并复兴乡土建筑技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说,“建筑需要重新找回它存在的意义,并舒缓我们的身心。”
对于广州馆的开幕,阿那亚艺术中心馆长张震中表示,“随着馆群架构的确立与持续拓展,阿那亚艺术中心的项目也将从当代艺术逐步转向更丰富的当代视觉文化,致力于打造一个汇聚艺术、建筑、设计、音乐、电影等不同艺文领域及媒介的平台。”
伴随阿那亚艺术中心广州馆启幕的还有德国艺术家维布克·西姆(Wiebke Siem)的个展,呈现艺术家的百件作品,涵盖雕塑、装置和纸本等多重媒介。维布克·西姆(Wiebke Siem),1954年出生于德国基尔,现工作、生活于柏林。她以雕塑为核心媒介,将日常物品从原有语境中抽离,并扭转其形态与意义。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她以时尚为切口,将服饰转化为不可穿着的雕塑:手工缝制的连衣裙、外套与帽子在无人穿着的悬挂状态下,成为文化建构的性别外衣。她还重构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乡村传统中的家具,使这些物件脱离现实而成为凝固的文化遗物,沉淀着关于近代德国国家叙事的集体记忆。在她精心设计的家庭场景中,生活被悄然拆解并重组,物与身体彼此渗透:家具长出四肢,厨房器物与家庭空间静止如舞台布景,暗示着被排演的规则。

阿那亚艺术中心广州馆,戏台,效果图 图片致谢直向建筑
而坐落在林荫道尽头的户外展示地“戏台”则回应了中国传统戏台的建筑样式,它作为一个半开放的户外展厅,链接起美术馆内外的建筑空间,吸引着花园内外观者的目光。在此处,美术馆将呈现艺术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雕塑作品。
在离广州不远的佛山,近期对外开放的还有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这一建筑位于佛山南海区官窑镇,最初由陶艺家李见深选定,意在将老建筑改造成官窑文化艺术中心。这一建筑由灰空间建筑事务所设计改造,尝试用整体修旧如旧,局部微更新改造的方式保留原街区的风貌,同时插入“陶”主题的空间线索,为艺术家、策展人和运营方提供空间基础。

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
该组建筑总面积约865平方米,共由4幢单体组成,其建造年代和形式各异——1号楼珠江纵队队部旧址建于20世纪初,是一幢典型的西方样式与本土文化结合的民国建筑;2号楼建于解放后,是一幢外廊式砖混结构的三层建筑;3号楼是一幢近年加建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单层小型建筑;4号楼则是建造年代不详的砖木结构的单层民宅。这4幢建筑共同围合出一个狭长的内院,其与3号楼屋顶的小露台共同构成了区域内的户外核心公共空间。而建筑群门口的“驿园西路”自千年前已是繁华的驿道。

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2号楼立面© 柯剑波

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3号楼屋顶露台© 柯剑波
这里就像是一个露天的建筑博物馆,完整不间断地保留了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叠加近几十年不同使用功能。为此,建筑师保留了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痕迹,仅对安全性出现问题的部位进行了修复和调整。
其中,1号楼珠江纵队队部旧址以清洗及修复为主。南立面建筑外层破坏风貌的真石漆面层被水枪清洗干净,露出内部的原始水泥砂浆面层及各历史时期涂刷的隐约可见的标语;2号楼进行了外观修复及内部空间调整。原建筑主要是砖混结构,局部为框架结构。其内部布局空间较小,因此设计师微调了内部空间布局,使其满足艺术家驻地、住宿的功能需求。建筑外部保留原始的水刷石材料,对局部破损处进行修复;3号楼拆除了原框架柱间的门窗,开放建筑内部空间,使其与外部院落相通;4号楼在保留原外墙的基础上拆除原内部空间错综复杂的砖墙结构,成为场馆中功能最灵活可变的区域。

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西南侧沿街效果© 柯剑波
而在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的北端,由紋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水榭书店,则是一个将过去的办公楼建筑转化为文化空间的案例,以U型的布局,实现拆解与重构。

杭州西溪湿地里的水榭书店
经过设计师的设计后,该建筑的一层被规划为环抱水院、水平连通的空间。西侧纵向主空间容纳了书籍展销功能,北翼书吧为咖啡阅读区;南翼为阅读沙龙区,通过室外楼梯与二楼景观露台相连。西南角高体量内增设了一处“书塔”。层叠嵌套的两圈环形夹层构成了类似剧场的剖面模式,错层尺度刚好提供了不同标高的坐读空间,朝向东侧的窗口引入了湿地远处的绿意。

水榭书店的水院空间 © 陈颢
原建筑朝向水院的不规则玻璃体被替换为一处单坡顶。平面斜线的几何潜力被充分利用,自然地构成了剖面逐渐压低的坡顶;同时原楼板被局部敲除,改造为一处下沉近水区域。压低的顶面与下沉的地面共同作用,成为了一处融入湿地的“水榭”。退台阶梯提供了朝向湿地、三面而坐的阅读场所,而庞大的水榭顶棚在每天上午反射出潋滟的水波纹,让湿地的自然投入进书店室内。
在书店的室内设计中,书架被设计为寄生于柱列之间,成为通透的“书梁”,以此让读者既能看到书籍展示,也能看到屋外的风景。
西溪湿地作为杭州的城市次生湿地,是周边居民日常散步、骑行的场所。如今,在湿地上构建出的一座透明而开放的书店,让人们同时阅读书籍与自然,成为嵌入城市自然生活的公共场所。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筑日建闻》及《青年建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