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合肥合柴1972产业园内,露天电影的光束划破夜空,周围挤满了带着孩子的家庭与年轻情侣;不远处的元小鳌魔幻书局里,游客们正对着六面LED屏铺展的流动光影发出惊叹,“这比3D电影震撼多了,像把整个世界搬进了盒子里。”
这份潮流与活力,是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安徽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这座规划面积达79平方公里的产业园揭牌成立。产业园以“一轴、两核、三区、四片”为空间布局框架,将滨湖卓越城、骆岗公园、合柴1972、罍街等核心节点进行整合串联,形成包河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整合新生后的紫云山迎来强势起步。数据显示,1~8月园区实现文化产业营收443亿元,同比增长23%。
一跃成为安徽乃至长三角文化产业的“新名片”,紫云山IP的崛起并非偶然,背后是合肥市包河区对文化产业的精准布局与长远谋划。
重仓文化创意产业,包河为什么
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诞生(以下简称紫云山产业园),始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回应。
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文创产业被视为“锦上添花”的配套产业,难以成为有力的经济增长支撑点。
随着传统产业边际效益递减,文创产业开始脱颖而出。背后有多重原因,数字技术对文创产业的流程重构,文创产品可以“一次创作、无限复制”;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驱动文创产业不断转型升级,高附加值特征凸显。
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去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其中数字文化产业增速达25.6%,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增长的核心动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文创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引擎”。
包河区位于合肥主城区西南侧,濒临八百里巢湖。作为长三角“城区新势力”的代表,包河区2024年GDP达1902亿元,是当之无愧的“安徽第一城区”。
兼具颜值、朝气和实力的包河,堪称合肥乃至安徽的“门面”之一,且自带金戈铁马的三国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等多重文化内涵,竞速文化创意新兴产业赛道,可谓当仁不让。
而从区域发展的需求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包河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抓手。
紫云山产业园的布局,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主动作为。
产业布局,焕新升级
其实,紫云山产业园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园。空间布局上,紫云山产业园以“一轴、两核、三区、四片”为框架。一轴是指包河大道发展轴线,两核是指滨湖卓越城(文化科技融合核心)和骆岗公园(生态文旅核心),三区包括包公园文旅集聚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区、滨湖文旅集聚区,四片则是合柴1972(工业遗产文创)、罍街(文旅商业)、磨滩(生态文化)、沈福(数字艺术)四大特色片区。
不难看出,紫云山产业园的发展并非从零起步,而是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比如滨湖卓越城,已经积累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去年产业规模超500亿元,集聚各类文化产业单位6000多家、规上文化企业180家。合柴1972的前身为合肥柴油机厂,2019年改造为文创园,人气指数居高不下。骆岗公园原为合肥骆岗机场,机场停用后被就地改造为生态公园,现为园区文旅核心板块。
所以,紫云山可谓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但紫云山并非“换汤不换药”。“项目方面,老企业增量扩产是一小部分,新招引的项目占比超过了八成。”包河区文产办主任、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刘圣才告诉澎湃新闻。
如何形成合力也是关键。揭牌仪式上,《关于支持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年(2025-2027)发展规划》同步发布,不仅明确了“3+3”产业发展方向与“一城一园十平台”产业承载类型,首批12个重大项目也顺利签约,为产业园的快速起势按下“加速键”。
具体而言,园区“3+3”生态链,即视听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创意设计服务业三大优势产业,以及虚拟现实制作、直播产业、数字音乐产业三大新兴业态。
走进园区,三大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已清晰可见。在大视听产业领域,华光超高清摄像机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千眼狼”高速摄像仪实现量产,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安徽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园内,虚拟影棚与实景影棚协同作业,从拍摄到传输的完整视听产业链已初步成形。
科技与文化融合,包河有哪些“独家秘笈”
不难发现,在紫云山产业园,“科技+文化”的融合颇为亮眼。“依托合肥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而不断壮大发展,这算是我们独有的优势。紫云山产业园的定位,就是要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新型消费的‘最后一公里’。”刘圣才告诉澎湃新闻。
比如美丽科学团队,用显微摄影将化学反应拍成“艺术大片”,将枯燥的科学原理转换为可视化的视觉盛宴。
今年2月底,合肥徽创纪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宇宙猜想·启程》VR大空间项目入驻合肥罍街。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首店落在合肥罍街,就是因为包河区“文化+科技”产业政策非常吸引企业。
成为“安徽第一城区”,包河的实力体现绝不仅仅在于GDP,而是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均居安徽首位。尤其是一个“新”字,2024年包河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列全国市辖区第12位。
从资源禀赋来看,包河区拥有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以及一批科研院所,还有西交大、北理工等在肥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与人才资源丰富。基于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将“智力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包河区的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也是紫云山产业园得以快速成长的核心原因之一。《宇宙猜想·启程》VR大空间项目落地过程中,从企业前期手续、证照办理,到寻找场地、推进装修,紫云山产业园工作人员帮助企业积极协调。不仅如此,园区工作人员还积极帮助企业链接上下游资源,甚至和本土团队一起探讨、打磨剧本。
配套方面,紫云山短视频拍摄基地和拍摄服务中心已正式对外开放,可以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从立项到成片的“一站式”服务。
基地还享有园区对短视频及微短剧产业的专项支持:优质项目最高可获50万元奖励,通过AI、大数据等自研技术创作的企业,最高能拿到100万元补贴。
文化创意类产业园不仅是产业集聚地,更要做文化创意的“孵化皿”。这是紫云山产业园在实践中探索出实实在在的启示。
展现江淮儿女文化自信心和创造力
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单一产业”,而是“产业生态”,可以串联起科技、旅游、制造等多个领域,有条件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局面。
刘圣才谈到,过去人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更多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事实上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只是艺术表现。”
就经济效益来看,今年1~8 月,包河新增规上文化及相关企业25家,文化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5%,增速位列全省县区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完全有实力和潜力成为包河区经济增长的“新支柱”。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包河区雄心不止。
据《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规划(2025—2027 年)》,包河区目标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文化与科技融合展示地、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为合肥乃至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树立标杆。
到2027年,园区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规上文化企业超200家,亿元以上特色文化楼宇10个,培育和落地上市(含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15家,建成10个以上具有集聚辐射力的产业承载平台,形成“规模显现、结构合理、企业聚集、业态多元、平台高效”的发展格局。
资金方面,包河区不断丰富“基金丛林体系”,引进安徽文化和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合肥市文化产业基金等,成立紫云山文创产业基金,基金规模达90亿元以上。
统筹用好国家、省、市各项政策,包河区还出台了区级产业扶持政策,通过事后奖补、贷款贴息和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发展,近五年累计为数百个文化类项目兑现政策扶持资金近十亿元。
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一个个创意的诞生,紫云山产业园的每一步发展,都在书写着包河区的战略雄心。
未来,当一个展现江淮儿女文化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千亿级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当更多的文化创意IP从包河走向全国,紫云山将是包河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合肥以及安徽的“新名片”,更将是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海报设计: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