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10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

adminddos 2025-10-02 09:08:02 1
10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摘要: ...

《德知之间: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

邓秉元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德性与知性两种思维模式交摄互遍的角度,对于经学在先秦的早期形态及演变作了分析,对于近代以来学术界对经学的误读性批判作了澄清,尤其是详细揭示了“德性思维”这一经学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也重新在先秦经学的发展中对“知性思维”予以肯认,从而凸显了经学更为圆融的系统。

《〈孟子〉通识》

徐兴无著,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先行者,《孟子》作为“四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民本、仁政、良知等思想震古烁今。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以通识视野著成《〈孟子〉通识》,聚焦于孟子的生平与抱负、《孟子》的版本流传和“性善”“良知”“仁义礼智”“仁政”“民本”“浩然之气”“道统”等思想精要,回答了孟子对孔子有何继承、孟子文化精神的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孟子如何进行经典的批判与重构、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孟子对东亚文明有何影响等基本问题。

《〈史记〉的人物世界》

林聪舜著,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

林聪舜教授对《史记》中的吕不韦、荆轲、李斯、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广等典型人物进行了现代解读,深入剖析了他们命运剧变背后的性格特点和历史背景,揭示了人性的普遍规律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武则天传》

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以武则天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依托《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等史料,细致考辨了诸多历史谜题,力求纠正世人对武则天的误读。作者在展现武则天政治智慧的同时,并不避讳其在权力博弈中的残酷手段与武周政权的专制特点,从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对其予以公允的评价,向读者还原武则天及其时代的真实面貌。本书还试图揭示“武则天现象”背后蕴含的深层政治逻辑——武周政权的建立实质上挑战了中国古代王朝赖以维系的血缘宗法制与政治合法性基础,而从神龙政变直至唐玄宗夺权的过程,则展现了唐朝尚存的自我纠正能力,这一历史过程具有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必然性——为隋唐史的叙述勾勒出另一条脉络。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

张诗坪、胡可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本书详细讲述了安史之乱的叛乱缘起、唐燕双方的作战计划和早期战事,继而系统分梳了唐燕两政权反复争夺关中和唐军收复洛阳的战事,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财政重组。最后将叙述重点聚焦于安史之乱后期的军事、政治活动。本书的写作并不仅仅是介绍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重新将历史记忆的问题放置于历史书写的前台。

《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刘广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

一部全面研究传奇女性刘皇后及其时代的政治史著作,从贫女到垂帘太后,以刘后一生为线,全景呈现宋真宗至仁宗朝的君臣互动、党争博弈与士风变化,展现宋代政治的复杂与人性温度。作者利用多方史料文献,以严谨考证,生动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人物,同时,以女性视角深入其背后的时代,透过其与真宗的感情、对仁宗的教育及朝臣博弈,与唐武则天、辽萧太后等比较考察,揭示刘后在内政、外交、法制等方面的成就,发掘出女性主政特点与智慧,客观呈现男权社会中女性主政的真实处境,为研究中国政治史与妇女史提供了新视角。

《东坡之眼:苏轼的艺术精神与绘画世界》

金哲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抱朴

我们所熟知的苏轼,是文学家、书法家,但他留下的一段段论画金句,也向我们展示了他极大的阅画量和由此炼就的“识画之眼”。本书以苏轼的阅画经历为主线,讲述苏轼的一生。不同于传统文学传记,作者从绘画入手,深入剖析了《枯木怪石图》《五马图》等具体画作,指出它们对苏轼产生的影响,以及画作背后的文人交往趣事,勾勒宋代书画史脉络。

《崇祯七十二小时》

唐元鹏著,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当明思宗朱由检收到居庸关失守的消息时,他不会想到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十二小时,更不会想到,将自己一步步逼上煤山的竟是自己人。本书将视角集中于大明王朝覆灭的历史细节,北京城内外波谲云诡,看似固若金汤,实则被一场匪夷所思的阴谋所包裹。实际控制北京局势的太监、文官、勋贵三方钩心斗角,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谋划……

《寻迹古中国2》

翟德芳著,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是作者基于自己的考古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文物知识,行走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不仅准确解读了考古发现背后的历史信息,还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普通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内容,并根据现场对于一些疑点和争议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作者提供了详细的访古路线图,可供读者按图索骥。

《摩崖石刻学概论》

敖炼著,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单独类型,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摩崖石刻的研究自古属于金石学的范畴,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领域。摩崖石刻学是以摩崖石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起源、历史发展和现状、文本和形态、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布局、学人与代表作、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一门学问。本书对摩崖石刻的历史与现状、沿革与分布、文献获取及利用、著录与检索、文本与形态等方面展开初步探讨,是对石刻研究细化的一个初步尝试。

《妙相熙融:佛教美术与石窟艺术的历史背屏》

刘屹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在敦煌佛教美术与石窟艺术研究领域的最新尝试。收录佛教造像、石窟等图片近50幅,全书以图像为切入点,追寻佛教艺术与思想所存在的历史脉络与背景。上编对犍陀罗佛教艺术向汉地的传播发展、衰落的时代与原因等进行论述,涉及中国佛教刻经事业兴起与发展、隋唐间佛教美术研究新动向评述等。下编围绕国内多地石窟寺研究中的争议论题展开讨论,涉及敦煌莫高窟初开的传说、敦煌“白衣佛”的来历、龟兹石窟中弥勒和释迦菩萨图像的区分、安阳宝山大住圣窟的“法灭之相”、洛阳地区优填王像的兴起与衰落等问题。

《近代中国“世界”观念研究》

余露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从19世纪下半叶到清末民初,“世界”一词从佛教意义上的“世”(表示时间)和“界”(表示空间)的组合,变为一个指称超出中国本土、涉及域外的概念,取代“天下”“万国”“西洋”等词。本书讨论了“世界”一词的变迁过程,并由此展现了近代中国人遭遇“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之后向外求索、界定自身的过程。

《什么是经济史》

李伯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公司

经济史,是历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结合的产物,也是这两大学科的共同学科基础。经济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连续性与过去连结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因此了解经济史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包含了经济史这门学问的前世今生、学科性质、学科属性、研究方法、研究范型、话语体系等。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

郭晔旻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地球上,植物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自古以来,中国便是植物资源的宝库。中国植物不仅滋养了中华儿女的身心,更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等传播渠道,走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闭门读书》

傅月庵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从《生涯一蠹鱼》《天上大风》《一心惟尔》到《闭门读书》,出版人、作家傅月庵以二十年四本书的速度稳健而诚恳地记录和整理阅读感想,深刻观察图书市场变化,为当代书籍风貌殷殷留档。全书以明代高启的《寻胡隐君》诗句“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作为四辑篇名,妙喻读书心境。

《花窗三十看“西游”》

赵毓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野望

在踏上《西游记》研究的学术之路小二十年后,青年学者赵毓龙决定就《西游记》的解读交上一份新答卷。以“花窗”为喻,本书提出三十个问题,试图以之为窗口,从百回本《西游记》的文本生成、“五圣”的形象演变、重要角色(如观音、太白金星、“小妖”群体)的功能和生成脉络这三个维度,带领读者走进这部奇书。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