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带 “逸悦” 的名字:在线测算紫微斗数www.jixiangqiming.vip:-珍·古道尔走了,一场伟大的消逝

adminddos 2025-10-02 13:14:02 1
带 “逸悦” 的名字:在线测算紫微斗数www.jixiangqiming.vip:-珍·古道尔走了,一场伟大的消逝摘要: ...

作者 |  奚佑

编辑 | 吴擎

当地时间 10 月 1 日,珍 · 古道尔研究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该研究所当日上午获悉,联合国和平使者、珍 · 古道尔研究所创始人珍 · 古道尔因自然原因去世,当时她正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美国巡回演讲。

这位课本上的传奇女性,就此离我们而去。60 多年前,年轻秀美的她在非洲丛林和黑猩猩握手的照片,被印刷在中学生物课本上。小猩猩那信任的眼神,令看见照片的人过目不忘,被深深感动。

2023 年,珍 · 古道尔博士 89 岁时,她的个人纪录片《珍 · 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在中国院线上映。不如商业大片浓烈,纪录片沉静而舒缓,却给予观者前所未有的力量。这种力量感的来源,正是珍 · 古道尔本人。

皱纹如刀痕,刻在她的脸庞上。但当你望向她一双灰绿色的眼睛时,仍然能清晰辨认出其中的平和与坚定。

那是用一生的爱凝聚而成的波澜不惊却动人心魄的力量。

纪录片《珍 · 古道尔的传奇一生》海报

自 10 岁起,珍 · 古道尔就有一个疯狂的梦想。这个生于伦敦的女孩决心到非洲去,与野生动物一起生活。26 岁,她与母亲一起前往丛林,一待就是 38 年。

再后来,52 岁已头发花白的珍从野生动物研究者转型成一名旅行演讲家。她奔走、呼喊和召唤,为了伤痕累累的大自然,为了濒临灭绝的黑猩猩。

这位中学课本上的传奇人物曾多次访问中国,去高校演讲,与年轻人交流。1994 年,珍所主导的环境教育项目 " 根与芽 " 在北京落地,随后几十年,500 余个 " 根与芽 " 的实践小组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

在珍 · 古道尔的鼓励下,一些中国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环境,关心动物与人类社区,并且相信,自己拥有去改变世界的力量。

2020 年 8 月 17 日,珍 · 古道尔入驻 B 站后发布的第一个视频,两分钟之内播放量就接近 400 万。有网友在视频下方留言:" 希望能成为像您一样有力量的女性。"

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近年,珍 · 古道尔一直在和年轻人保持对话。今年 5 月,她在 B 站发布了名为《我们还有希望的理由》的视频,呼吁人们重新链接自然世界,尊重自然。

世界在加速变化,珍 · 古道尔却安静而振奋。她亲眼见过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见过太多自然栖息地的损毁、野生动物保护项目的失败,见证过战争与和平,年过耄耋的她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她仍然在将力量源源不断地赋予其他绝望的人。

有人问,你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因为我在做我相信的事情。" 珍 · 古道尔回答。

01

东岸

坦噶尼喀湖宽阔无边,像海。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撕扯拉伸,地壳断裂、积水汇集,诞生了这片深邃且狭长的湖泊。

1960 年 7 月 16 日,26 岁的珍 · 古道尔乘着一艘汽艇,摇摇晃晃驶过坦噶尼喀湖郁热的水面,驶向对岸繁芜的森林。

60 年前,一张年轻的白人女性脸孔,出现在非洲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中,实在太过稀奇,以至于当珍 · 古道尔在办理前来的手续时,被英国政府断然拒绝,理由是负责官员得知一位白人女性即将独自进入丛林,他 " 吓坏了 "。珍的导师、古人类学家路易斯 · 利基一再坚持,申请才被同意,但同时提出一项要求:必须有一位欧洲人与之同行。于是,珍的母亲也坐上了这艘汽艇。

02

珍的母亲

珍和母亲抵达了这片被称作 " 贡贝 " 的丛林。当地捕鱼人告诉这对从伦敦来的母女,就在前一天晚上,一头野牛向另一位捕鱼人发起攻击,那人爬上树躲起来,但野牛在树下徘徊了数个小时,用犄角将树撞得伤痕累累、摇摇欲坠,同伴好险才逃过一劫。

丛林比想象中更危险和诡谲。科里登博物馆的植物学家伯纳德 · 福德科特开着一辆超载的越野车将母女二人送往距离贡贝最近的城镇,他后来承认," 把她们放下时就没指望能见到两人活着回来 "。觅食的猎豹、游走的毒蛇,或是经由蚊虫叮咬传播的烈性病毒,都足以构成致命威胁。

但珍不害怕。

她前来,怀着一项艰巨的任务:找到黑猩猩,观察并研究它们。

早在 1859 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曾明确地将人类起源与进化论联系在一起。但彼时,20 世纪 50 年代," 人猿同祖论 " 的假说几乎已经被世人忘却,或遭受着宗教力量的强势镇压。

珍在观察黑猩猩 / 图源:《珍 · 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剧照

古人类学家路易斯 · 利基是这一理论残存的信徒。他穷极一生在非洲研究早期人类祖先的化石遗迹,且坚信,如果能对黑猩猩的生活习性进行系统严谨的研究,就一定能从中发现人类演化的线索。在利基的构想中,大约 600 万年前,有一种像猿又像人的生物,是黑猩猩与人类共同的祖先。如果现代黑猩猩展现出现代人类相似乃至相同的行为,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很可能也如此生活过。

利基需要一位研究者,去到黑猩猩的身边。这个人必须头脑灵活开放、对研究充满热情,热爱动物,且极有耐心。

有着一双安静而专注的眼睛的珍,引起他的注意。

珍是利基团队一名新来的秘书。她没读过大学,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中学毕业后,就只有一份免费夜校的秘书课程文凭。

珍安静而专注 / 图源:《珍 · 古道尔的传奇一生》

但在秘书工作三个月中,女孩每天黎明起床,然后花上数个小时匍匐在地上,用镐头清理泥土和石块,协助利基团队发掘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早期人类遗迹。对于单调而艰苦的工作,珍 · 古道尔拥有足够的耐心与能力,这一点早被利基验证和认可。

更重要的是,她对野生动物与丛林冒险怀着极大的激情。利基与她说起黑猩猩栖息地," 偏远崎岖,沿途很多危险的动物出没,黑猩猩的力气可能比人要大四倍之多 ",年轻的珍没有丝毫畏惧,反而 " 对这种冒险简直向往得不得了 "。

终于,这股热忱,将珍的小船吹向了布满卵石的坦噶尼喀湖东岸。

03

挑战与颠覆

珍是幸运的。

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方兴未艾的上世纪 60 年代,导师利基早早相信,女性可能是更好的野外调查研究人员," 她们可能更有耐心,对被研究的动物有更多的共情 "。在珍之后,利基还支持了另外两位青年女性的野生动物研究,戴安 · 福西的山地大猩猩研究,比鲁捷 · 嘉蒂卡斯的红毛猩猩研究。

戴安 · 福西

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没有读过大学,珍的 " 劣势 ",却也成为被利基选中的原因之一:利基认为,当一个人的思维还没有被太多的学术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念裹挟,她可以更公允和准确地进行观察。

事实证明利基的判断。的确是珍的坚韧与纯真,成就了贡贝森林黑猩猩研究的奇迹。

三个月的失落和徒劳匆匆流过,就在珍来到贡贝森林的第四个月,举世震惊的一幕呈现在她眼前。山脊上,一只下巴上长着白色毛发的雄性黑猩猩——珍给他起名 " 灰胡子大卫 " ——先是用手将一根草茎上的叶子全部捋去,然后把草茎插进白蚁用泥土构筑的巢穴,将白蚁从洞穴中钓出来、送进嘴里,饱餐一顿。

这丛林中的稀松一幕,在人类社会被报道出来后,引起轩然大波。

灰胡子大卫钓白蚁的举动,对人类的独特性构成了挑战。一度,西方科学界恪守 " 只有人类可以制造工具 " 的准则,且将 " 工具制造者 " 其视作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特征。但珍观察到这一幕后," 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人类和工具了,要么就接受黑猩猩也算人类!" 利基博士激动地在电报中写道。

惊人的发现纷至沓来。

黑猩猩会食肉,且会捕杀动物——这颠覆了传统动物行为学认为黑猩猩是纯素食动物的认知;黑猩猩群体内部会发生有针对性的暴力攻击;黑猩猩拥有复杂的情感,还会展现出与人类相似的社交行为。

起初,珍坐在山顶上,用望远镜俯瞰山谷,观望黑猩猩的一举一动。三个月后,她得以坐在黑猩猩栖息地旁的草丛中,用眼睛和纸笔记录他们的生活。十五个月过去,珍与黑猩猩一同起居,一起分享食物,握手、拥抱、给彼此梳理毛发。

黑猩猩完全接纳了她。

黑猩猩接纳了珍 / 图源:《珍 · 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剧照

一位研究者与野生动物族群如此近距离地和睦相处,在人类历史上几乎前所未有。更不要说这壮举来自一位年轻女性——在学术界的传统偏见中,这两个身份坐标与 " 权威 " 二字背道而驰。

所以,当珍带着她的发现回到剑桥大学时,遭遇了来自一众学者的质疑。

她给黑猩猩们起了名字,而不是用数字标号指代,这一点极大程度上违背了科学研究的规范。批评者还认为,古道尔用个性与情感去解释动物的种种行为,属于 " 拟人论 " 的研究范畴,与动物行为学毫不相干。古道尔将个人情感带入野外观察,是一种极不专业的做法。

与黑猩猩近距离接触、给他们带去具备高度营养价值的香蕉,改变了黑猩猩的饮食结构和野外觅食的习性,同样违反了观察者应避免对观察对象造成干扰的原则。

珍在剑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甚至拒绝相信她的观察结果,为了验证她的说法,亲自前往贡贝察看。

不得不承认,珍的黑猩猩研究在起步阶段确乎违反了个别科学规范,但某种程度上,就如利基博士所预见的,如果必须心怀 " 规范 " 地前往丛林,人们或许来不及在黑猩猩濒临灭绝之前观察到珍所发现的一切。

而就在贡贝实地调研两周后,剑桥教授认可了珍。亲自漫步在丛林中,他承认,自己在贡贝这两个星期的收获," 比在剑桥几十年还要多 "。

珍的发现与成就,还打破了世人对于学校教育的权威。2021 年时,苹果元老、乔布斯的创业伙伴盖伊 · 川崎曾与珍 · 古道尔有一次对谈。川崎问她:" 你觉得对于现代孩子来说,按部就班读大学是必经之路吗?珍 · 古道尔说:当然不是,这完全取决于这个年轻人到底想要做什么。有的,需要学校教育;有的,未必需要。

04

共情、直觉和爱

1934 年,珍 · 古道尔生于伦敦。5 岁时,和家人搬去英国南部的伯恩茅斯,那里有一片绵延 7 英里长的新月形沙滩,波光粼粼、水天一色。

珍常去海边玩耍。一次,她从沙滩捡回来数十只海蜗牛,装饰在卧室的墙壁、地板和衣柜上。母亲回来,看见爬满房间的黄色蜗牛,没有责备她,反而耐心地向她解释,蜗牛如果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大海,马上就会死去。母女二人放下手头的事情,将蜗牛送回大海。

再长大一点,珍学会了爬树。她对家中花园的一棵山毛榉树情有独钟,她常常躲进它枝繁叶茂的怀抱中读书,头顶就是飞鸟和天空。

珍童年最爱的两本书是《杜立德医生》和《人猿泰山》。前者的主人公是一位可以与野兽对话的神奇兽医,后者则讲述了一位少女迷失在原始丛林中,与一位野人相爱的故事。

珍 · 古道尔和玩偶 " 朱比利 "

幻想中的浪漫与绮丽,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种子。珍说," 正是由于对人猿泰山丛林生活的美好向往,我才决定到非洲去,去和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

童年埋下的种子,扎下深深的根,发出坚韧的芽。很久以后,功成名就的珍 · 古道尔自我介绍时,不愿意自称是一名 " 科学家 ",而是一名 " 自然学家 "。

" 自然学家,是追寻自然的奥秘的人——他们在尝试理解自然的过程中,倾听自然的声音并向自然学习。科学家更专注于事实以及如何去量化。科学家会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种适应性?它如何帮助物种存续?"

" 而作为一名自然学家,需要有共情、直觉——还有爱。" 珍说。

1965 年因为对黑猩猩的出色研究,简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怀着爱,珍执拗地在学术论文中以 " 他,她 " 而非 " 它 " 来代称黑猩猩,她继续给自己观察的每只黑猩猩取名字,不顾同行的指责或嘲讽。珍固执地相信,黑猩猩不仅与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具有相似性,他们也拥有自己的个性、头脑和情感——无论这符不符合 " 学术正统 "。

怀着爱,珍无法对黑猩猩族群遭遇的灾难坐视不顾。1966 年,贡贝的黑猩猩族群中爆发了一场脊髓灰质炎。珍果断选择给黑猩猩注射疫苗,阻止疫情继续蔓延。尽管这在当时被一些人谴责是 " 干扰了自然的自我运作 "。

《灵猿回忆录》的作者,斯坦福大学灵长类学家罗伯特 · 萨伯尔斯基曾花数年与狒狒起居同住,对于这位在纽约长大的学者来说," 从事野生生物学需要极大的耐心,对重复和枯燥的忍耐力——这些可能听起来不甚浪漫 "。

《珍 · 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剧照

但对于珍,在野外与黑猩猩相伴的日子,并不需要 " 忍耐 "。怀着爱,那天然就是她人生中最美好而宝贵的时光。

珍说,森林让她感到一种平静和永恒。如果可以,她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永远如此生活下去。

05

" 为了黑猩猩 "

只是,她无法永远躲在丛林中。

后来的她说,关于动物保护的问题,自己其实逃避了很久。此时是 1986 年,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52 岁的珍 · 古道尔博士已经发丝渐白,但仍然和年轻时一样将其束在脑后。她站起身,接过主持人递来的话筒,说:" 动物保护是个热门且复杂的议题,也因为我不喜欢引起关注,我很想坐在贡贝的森林里继续观察黑猩猩。但显然,我不得不发挥我的影响力,呼吁人们向黑猩猩伸出援手。"

这场会议上,六个非洲国家研究黑猩猩的专家学者聚在一起,探讨黑猩猩的保育问题。

《珍 · 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剧照

他们分享彼此的数据,结果令人震惊。20 世纪初,野生黑猩猩的数量大约 200 万只,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仅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

短短数十年,非洲的原始森林遭遇了严峻的破坏,非洲人口急剧增长,人类活动范围逐渐向黑猩猩栖息地侵袭。珍曾经乘着一架小飞机,从天空俯瞰贡贝。她看见,这片曾经繁茂的丛林,正在被周边 52 个急速扩张的村落蚕食,几乎成了一个面向坦噶尼喀湖的生态孤岛,而周围的村子中 " 住满了贫穷而绝望的人们 "。与此同时,活体动物市场的利益驱使下,猎人去丛林射杀黑猩猩母亲,然后夺走他们的孩子。

黑猩猩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不约而同地将希望给予在珍 · 古道尔的身上。彼时的古道尔尽管仍然专注在贡贝研究黑猩猩,但在公众认知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他们希望珍可以站出来,就科学家们看到的情况发表公开声明。

珍几乎是被推了上去。她也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开始,但我唯一明确的是,袖手旁观绝不是我的选项 "。

珍 · 古道尔的个人命运,在这场会议上发生了转向。再后来,她离开了热爱的丛林,去往世界各地,与政府官员斡旋,与企业高管争持。曾经蹲守在山脊上通过望远镜观察黑猩猩的自然学家,摇身一变成了一位演说家、一位社会活动者。

而她下定决心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阻止人们将黑猩猩用于医学研究。

" 珍。"《希望之书》的合著者,道格拉斯 · 艾布拉姆斯在对谈中问," 你当时真的觉得你能和整个医学研究体制作对吗?"

珍笑了。" 如果我真的把这个问题考虑透了,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去尝试。" 她说," 但看了那些实验室里的黑猩猩的视频后,我极度沮丧和愤怒,我必须去试一试。"

" 为了黑猩猩。"

《珍 · 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剧照

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役。珍和她的学生们与医学研究机构开了许多次会议,去给员工宣讲。珍给医学研究者们播放贡贝黑猩猩的影片,描述他们的智慧、个性与情感。很多残忍行径其实是源于无知,珍如此相信。

而她动人的宣讲,似乎真的奏效了。

一次晚宴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弗兰西斯 · 柯林斯正巧坐在珍的旁边,她抓住这个机会,向他阐述应当禁止在黑猩猩身上开展医学实验的理由。柯林斯仔细斟酌了她的建议,回去后询问了其他机构的意见,最终认定圈养 360 只黑猩猩 " 对人类健康的确贡献甚微 ",并于 2013 年将医学实验使用的黑猩猩数量削减至 50 只。

06

平静的决心

从 1986 年开始,直至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前,过去 34 年当中,珍一年中有超过 300 天的时间在路上奔波,在世界各地宣讲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的可能后果。34 年间,珍从未在一个地方待上超过三个星期。每天早上从床上醒来,她常常会困惑于今天的自己究竟身在何处。

" 我到现在还是难以想象竟然有一个人成天四处跑着做这些事情。"78 岁时,珍忽然对随行记者抱怨," 而这个人就是我!这一点也不像是我干的。"

曾经的珍将孤独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乐在其中。后来,她游说美国参议院,与世界银行谈判,去说服许多贸易组织和公司高管采取有助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业准则。她以曾经蹲守在丛林中的耐心与专注,去与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们周旋,一遍一遍地劝解——以她个人命名的 " 珍 · 古道尔研究会 ",起初的宗旨是保护黑猩猩,后来随着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这句话变成了 " 保护栖息地 ",最后干脆改成 " 保护全人类的福祉 "。

《珍 · 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剧照

与一些人刻板印象中的环保主义者不同的是,珍奔走,却不激愤,她一如往日的平和。

她的一些主张可能会伤害某些人的潜在利益,但珍努力表达得温和、委婉。如果与一位参议院在走廊中只有个把分钟谈话,她也会关切地询问对方一位亲戚身体是否安康," 尽量寻找共同的话题,绝不会贸然跑来咄咄逼人 "。

与人争论是无用的,她说。向利益集团兜售自己的主张,就好像一位人类研究者寻求被黑猩猩族群接纳一样,珍是平和的、收敛起自己言语中的攻击性," 与他们对话,触及他们的内心。"

她与一切潜在的支持者达成合作。为了给困守动物园的黑猩猩建造一个舒适的收容所,她曾与石油公司合力行动——尽管这些公司赖以发展壮大的产品正是构成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在一些人看来,这种合作构成一种背叛,难以饶恕。

但珍不在意,她是个行动主义者。就像曾经在剑桥大学,其他学者对她使用人类的名字和情感描述黑猩猩抛来种种质疑时珍曾说的:" 我只是静静地继续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89 岁的珍,仍然怀有希望。

《珍 · 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剧照

尽管气候变化正在愈演愈烈,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野火在各地蔓延,极端天气给现代城市文明带来了全新的威胁。尽管人群与人群的仇恨从未止歇,种族歧视、恐怖袭击、宗教隔阂,战火不休,正在且即将剥去无数人的生命与家园。

这位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却始终平静、笃定。珍有一颗执拗的决心,生命的旅途即将暮色四合,但她还在说话,还在倡导,还在呼吁和鼓励。

她仍然相信不可思议的人类智识,相信自然的韧性,相信青年的力量和人类的不屈精神。" 根与芽 " 小组数十万成员、活跃在 68 个国家,在全球各地扎下根系、发出枝芽。

她说:" 虽然渺小,但如果我尽了微薄之力,我就能问心无愧地离开。就算徒劳无功,我也会努力到底。"

就如 63 年前,26 岁的珍刚刚踏进贡贝丛林。失败和绝望是家常便饭,一次次错过和扑空后,下一个清晨,女孩还是会在天亮之前出发,爬上陡峭的山崖,去寻找隐蔽在枝叶后的黑影。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