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
黄金,继续猛涨!
10月1日,国际金价再度走高,伦敦金现盘中最高突破3895美元/盎司,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距离3900美元/盎司关口仅一步之遥。COMEX黄金同步拉升,突破3900美元/盎司,亦刷新历史纪录。截至发稿,伦敦金现报3864美元/盎司,COMEX黄金报3884美元/盎司。
国内多家黄金珠宝品牌的足金首饰价格也水涨船高,最高已攀升至1130元/克。
金价创2011年8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我们也没想到金价越涨越高。”一位深圳水贝市场金饰柜台的负责人表示,“留深和来深过节的人越来越多,最近几天来买黄金的顾客就有不少是来深旅游的外地游客,我们也想抓住这波金价小高潮多做点生意。”
10月1日,深圳水贝市场金饰金价已经达到每克888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9月初水贝市场的金饰克价在796元左右。
回顾整个9月,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美国联邦政府面临“停摆”危机、发达经济体债务可持续性被市场质疑等因素,综合推动国际金价屡创新高,全月累计上涨10.16%,创2011年8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10月1日,周生生足金首饰境内价格为1130元/克,单克较两日前(9月29日)上涨19元;周大福足金(首饰、摆件类)、六福珠宝足金999/足金、谢瑞麟足金饰品、足金(首饰摆件)境内价格为1129元/克,单克较两日前上涨21元;老庙黄金上海区域足金饰品价格为1125元/克,单克较两日前上涨17元。

“店里这两天正在忙着换价签,换完后价格涨幅不小。以一款原价约为4.1万元的大件一口价八宝罗盘项链为例,涨价后售价超过4.8万元,一下子多了7000元。”潮宏基店员张惠提醒,“再不买就会涨价!”
近期,国内多家主流珠宝品牌的“一口价”黄金饰品陆续启动涨价,周大福、潮宏基、周生生等品牌已开始或即将上调相关产品价格。
有周大福柜台工作人员表示,不同品类涨幅不一,部分畅销款的涨幅可能达30%至40%。这是周大福年内第二次上调“一口价”产品价格。今年3月,该品牌已完成一轮10%至20%的调价。

“金价高的时候,我们不敢备太多,因为价格越高库存(跌价)风险就越高。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卖多少就买回多少’的策略,只要有利润我们就会拿去买金料保持住仓位,不会轻易增加库存。”水贝市场一家金饰门店的陈经理介绍,“按克重计价的黄金饰品毛利率多在10%至20%左右,品牌金饰门店主推的‘一口价’金饰毛利率在30%至40%左右。品牌金店大力推广‘一口价’模式,就是看准了黄金消费正在向悦己价值方向转变的趋势,也可以更好地应对金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金价还会涨吗
近期,BMO资本市场的商品分析师发布了第四季度价格预测,对黄金和白银价格进行了大幅上调。该机构预计,2025年最后三个月黄金平均价格将达到3900美元/盎司,较此前预测上调8%;2026年黄金平均价格将达到4400美元/盎司,较之前的预测上调26%。
瑞银近期发布报告称,黄金市场目前倾向于看涨行情,预计到2026年年中金价将升至4200美元/盎司。
东证衍生品研究院宏观策略首席分析师徐颖表示,美联储在9月再度降息,开启了降息周期的下半场,市场预计第四季度仍有两次降息动作,官方对经济实现软着陆的预期有所增强。另外,美国财政赤字持续呈现扩张态势,财政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这会导致黄金等资产价格不断地上涨。
徐颖认为,美国政府债务问题以及去美元化交易的中长期逻辑依然存在,这决定了黄金或将继续保持牛市格局。同时,美联储独立性问题从长期来看仍有进一步发酵的可能,一旦与其他因素形成共振,将推动金价继续上扬。就第四季度而言,由于第三季度尤其是9月金价的上涨已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各类利多因素,预计后续将进入震荡阶段。
今年以来,现货黄金价格持续创新高,推升了与黄金挂钩理财产品的热度。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市场上名称含“黄金”的存续理财产品约为50只。
现在还能“上车”吗
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表示,相对而言,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风港”资产,为全球央行持续增持,具有中长期的资产配置价值,合理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投资者的稳健收益需求。
瑞银认为,美元走弱、央行大举购买黄金以及ETF投资增加等因素对金价构成利好,同时建议黄金在投资组合中的配置比例为5%左右。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投资者购买黄金类理财产品时需要警惕欺诈与非法集资风险,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黄金的投资热度,虚构黄金托管、生息理财等名目,以保本高息为诱饵吸收资金,实则可能是“借新还旧”的骗局,一旦参与其中,参与者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对于投资者而言,薛洪言表示,投资黄金理财产品首先要认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要选择正规的投资渠道,树立理性的投资观念,认识到黄金更适合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而非投机工具,要根据资金的使用期限选择产品,短期资金不适合参与带杠杆的延期合约等高风险产品。
你觉得现在是买黄金的好时机吗?评论区聊聊吧~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丨中国商报微信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济网、证券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