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儿童及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将如何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近日,第四届windKIDS儿童艺术节——“无限城市·18个房间”在北京山中天艺术中心呈现。
“我们试图让艺术成为那束照亮童年缄默与轰鸣的微光。在不同媒介与创作方式的交汇处,孩子们自由而坦诚地表达着他们的焦虑、冲突与喜悦,以及,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展览策展人对澎湃新闻说。
展览以四个展陈单元从自我认知、家庭情绪、学校身份与社会规则四个维度,揭开儿童与青少年心灵被日常忽略的褶皱,呈现其深处真实而汹涌的情感暗流。展览中的作品均由孩子们与艺术家、教育者共同创作,借助绘画、装置、影像与诗歌,将展厅转化为一处处安全且自由的“过渡空间”——它不评判对错,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允许困惑、愤怒、敏感、孤独与渴望被看见、被接纳。

现场
山中天艺术中心副馆长、展览策展人张宇飞表示,他希望以儿童展览作为突破口,让艺术空间成为一座参与型美术馆。
展览的四个展陈单元中,“坏孩子日记”如同一本秘密手账,以绘画、涂鸦与拼贴的方式收藏那些未被命名的情绪;“大象出走”让家庭中那些沉默的情感变得可视可触;“棱镜塔”聚焦社交生态,折射出校园中多重目光如何塑造自我;“Pogo操场”邀请孩子们在碰撞与协商中体验规则的生成与共融。

“孩子的情绪世界”

现场
展览的第一部分,收录了由“北北美育工作室”“青年艺术家乔飞尔”“微·艺术工作坊”“ISLET山与艺术工作坊”提供的来自不同年龄的孩子们的作品,借由雕塑、影像、绘画、涂鸦与拼贴等形式,照亮孩子们无法言说的情绪,也收藏那些困惑、脆弱甚至叛逆的瞬间。

孩子制作的装置和拼贴画
愤怒的雷云、孤独的岛屿、幻想的翅膀——这些被忽略的“暗影”,恰是完整的自我拼图,艺术如手电,照亮所有未被命名的角落。
孩子们用最天真的想象力造出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小宇宙,动物、怪兽、梦境和旅行箱在这里碰撞,展现出他们眼中不受约束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将作品变成了一本真正的“坏孩子”日记,把天马行空的创意与生活细节串联起来,提醒大人们:在孩子眼中,每一个细小的念头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行李箱中装着孩子的小世界
孩子与父母的相处之间,常有一头房间里的大象。这悬而未解的大象也在展厅中显形。

“房间里的大象”
“大象出走”8组大小艺术家组合通过他们的创作与互动,关注那些家庭中沉默的情感,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以及彼此陪伴的幸福瞬间;探索亲自关系的边界以及不同的相处模式。

“空盒子”与“父亲”
学校,是一座光怪陆离的“棱镜塔”,远不止学习的场所。孩子们置身其中如光穿过棱镜——同伴的目光、老师的评价、竞争的规则、合作的期待,不断折射、分解与重组其行为、情感及自我认知。在“棱镜塔”单元中,观众将看到孩子以艺术探测微妙同伴关系:在群体碰撞中理解他人、协商规则、寻找归属,定位流动的“我”。

现场
特别影像单元以细腻沉静的镜头凝视日常,于平凡琐碎中捕捉情感瞬间,这一单元中的5部作品,带观众深入中国家庭的细腻肌理。从《一个叫黄宝霆的小孩》的温暖陪伴,到《风筝》里女儿寻父的时空对话;《明天不再播出》在旧影像中找回童年,《潜隐剧本》上演一场沉默觉醒,《24+24》则剖开母女共生之痛。

展览中的影像作品
此次展览将延续至明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