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的深度报道,不应该从 " 寻找活人感 " 出发,而应该从理解和共情出发。不是去 " 发现 " 他们有多真实,而是去追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去揭示那些让他们不得不如此 " 真实 " 的结构性原因,去为改变这些不公发声。我们从来不缺活人新闻,而是缺活人做的新闻。推荐胡然同学的深度好文,做新闻需要摆脱自媚、自我感动。
胡然|文
最近读到南风窗一篇关于 " 互联网缺乏活人感 " 的文章,我对文章中提到的深度报道保有敬意,但同时觉得这个营销文的中心选题非常有问题。
文章作者忧心忡忡地描绘着 AI 机器人充斥网络的图景,感慨真实的人类声音正在消失,然后话锋一转,开始讲述记者们如何深入基层,记录抗癌厨房里的人间烟火,采访返乡大妈的日常生活,仿佛这些深度报道就是对抗 " 死互联网 " 的英勇实践。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违和感。一种居高临下的、幼稚的违和感。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敲下 " 没有活人感 " 这五个字时,你究竟站在什么位置?你凝视的是谁的生活?
那些被记者 " 发现 " 并写进深度报道的人们——抗癌厨房里为了一口辣椒拌嘴的夫妻,大年初一也不歇业的老板娘——他们需要被 " 发现 " 吗?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真实的,每一天都在真实地发生着。是谁把自己抬到了云层之上,每天看到的都是神仙,偶尔下凡一次看看人间在发生了什么,然后惊呼 " 哇,好有活人感 "?
真正的 " 活人感 " 从来不需要被呼唤,它就在那里:在马驹桥住着北京十块钱一晚酒店的建筑工人身上,他们昼伏夜出,扛着几百斤的水泥,拿着两百块的日薪;在戒社视频中那个父亲入狱、自己欠下赌债的未成年人身上,他选择了最绝望的方式结束生命;在被送进杨永信 "13 号房 " 的孩子身上,即使十年后依然噩梦连连,而他北大毕业的父亲却依旧对施暴者感恩戴德。
这没有活人感吗?这可太活人了,活得都快活不下去了,还在用力地、拼命地活着。
当我们坐在电脑桌前打下 " 没有活人感 " 这五个字的时候,当我们作为新闻从业者说,报道他们的生活是为了发现活人感的时候,对得起他们用力地活着吗?
——你所惊异的、呼唤的活人感,是他们痛苦的、现实的日常。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 " 呼唤活人感 " 的话语,正在影响着新一代的新闻学生和年轻记者。当他们带着 " 寻找活人感 " 的任务去做深度报道时,他们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以文章中提到的抗癌厨房为例。如果记者的出发点是 " 寻找活人感 ",那么他们看到的可能是:癌症病人夫妻为了一口辣椒拌嘴,多么有烟火气!多么真实!但如果出发点是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记者应该看到的是:为什么癌症患者要挤在简陋的共享厨房?他们的医保覆盖了多少?异地就医的报销流程有多复杂?陪护家属的住宿成本有多高?那对拌嘴的夫妻,背后可能是经济压力下的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是在绝境中相互扶持的不易。
再看那位大年初一也不歇业的老板娘。从 " 活人感 " 的角度,这是勤劳朴实的体现。但从痛苦出发,我们应该追问:她为什么大年初一也要营业?是因为一天不开张就没有收入吗?她有没有社保?生病了怎么办?她的孩子在哪里过年?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当我们把普通人的挣扎美化成 " 活人感 " 时,我们其实是在消费他们的苦难,把结构性的不公转化为审美体验。这种报道看似在记录真实,实际上是在用温情脉脉的面纱遮蔽了真正需要改变的现实。
真正的深度报道,不应该从 " 寻找活人感 " 出发,而应该从理解和共情出发。不是去 " 发现 " 他们有多真实,而是去追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去揭示那些让他们不得不如此 " 真实 " 的结构性原因,去为改变这些不公发声。
我们从来不缺活人新闻,而是缺活人做的新闻。
与其坐在电脑前忧心忡忡地呼唤 " 活人感 ",不如关上微博,走出办公室,走下云端,真正地生活一次。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是鲜活的——鲜活的痛苦。你会发现,云层之下,你那狭隘的电脑桌之外,充满了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