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青春有Young|千年敦煌来了一群年轻人,他们在“守望”中收获什么

adminddos 2025-10-05 07:38:01 1
青春有Young|千年敦煌来了一群年轻人,他们在“守望”中收获什么摘要: ...

敦煌,大漠深处的文化明珠,藏着千年文明的密码;2025年这个夏天,它再度迎来一群年轻人。

澎湃新闻记者日前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第六期“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中,二十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交大学子走进敦煌莫高窟,共同进行了一场为期四周的深度文化浸润与实践之旅。

为了站上这片充满艺术的热土,大多数“零基础”的同学要历经全方位的考验,其中包括专业知识的培训、讲解词的背诵,以及沉着冷静应对暑期参观的大客流。

“当看到游客因为我的讲解,在洞窟前久久驻足,眼神里充满触动、思考甚至敬意,那一刻的成就感和价值感,真的无可替代。”一位参与实践的“守望者”这样说。

煌文化守望者在培训学习中  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

专业浸润:日夜不息的求知图谱

“敦煌文化守望者”志愿者特派计划是以文化保护与传播为目标的知识赋能型文化公益行动,由敦煌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联合发起,旨在推动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创新。从线上培训奠定知识基础,到深入洞窟的沉浸式学习,多元立体的参与路径引领守望者们逐步从文化知识渴求者向文化传承接力者的角色蜕变,让沉睡于洞窟的千年敦煌文化焕发新生。

为了站上这片充满艺术的热土,大多数“零基础”的守望者们要历经全方位的考验。项目初期严格的专业培训,要求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实地深入了解各个洞窟独特的历史背景、精妙的建筑形制以及壁画塑像所承载的丰富内容与艺术价值。除了壁画所讲述的动人故事,他们还学习如何分析画面的构图、色彩、象征意义,并将这些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和感受的生动讲述。

而为了让“守望者”真正触摸敦煌艺术的灵魂脉搏,敦煌研究院设计了一条贯穿线上线下的美育实践路线。这场艺术之旅从“云端”开始:专家学者们精心准备线上课堂,带领同学们“云游”极具代表性的洞窟,细细品鉴“反弹琵琶”的灵动舞姿,深入解读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凿空之旅的恢弘历史画卷,为同学们搭建起理解敦煌的知识框架和审美基础。

开营仪式后,在研究员带领下,参与实践的高校学子怀着敬畏之心,步入莫高窟这座举世无双的艺术圣殿。在著名的257窟“九色鹿”壁画前,专家进行现场手把手教学:如何持握专业手电,既清晰照亮细节供人欣赏又避免光线晃动干扰他人;如何做好讲解站位,让身前游客的视线与壁画形成最舒适、无遮挡的最佳观赏角度。最终考核更是“实战演练”:要求讲解内容必须科学准确、准确无误,同时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条理清晰。

此外,敦煌研究院还组织前往榆林窟、敦煌博物馆等进行对比考察,系统性了解敦煌起源历史,观察西夏、元朝等不同历史时期洞窟在风格、技法、题材上的鲜明特色,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不同时代艺术风格的流变。

守望者手中已经”包浆”的学习资料

当夜幕降临,年轻的“守望者”们伏案整理白天在洞窟实地学习时密密麻麻的笔记;或查阅研讨《敦煌石窟全集》与电子文献,仔细比对“九色鹿”“反弹琵琶”等经典壁画题材的图像细节;将点滴收获系统化、深入化,不断充盈着自己的知识宝库。

在短短几周内,志愿者们背诵了24页、2万余字的讲解词,同时高效掌握了海量的敦煌历史、艺术、宗教、建筑等跨学科知识。

敦煌文化守望者们在与游客们沟通

实地讲解:心与心的古今回响

而在面临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严格的讲解考核之外,如何沉着冷静、自信从容地面对每日接待大量游客的压力,也充满考验。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九层楼,身着“守望者”工作服的他们走过闸机,从管理员手中接过洞窟钥匙。晨曦时打开的第一扇窟门,再到傍晚由另一位“守望者”将其合上。以这把钥匙为纽带,他们带领着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穿梭于古老的洞窟之间,用所学知识,深情讲述千年壁画与彩塑背后蕴藏的历史沧桑、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

同学们为游客留下专属集邮纪念章

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同学们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千年石窟的壮丽与深邃。一位“守望者”分享道:“当看到游客因为我的讲解,在洞窟前久久驻足,眼神里充满触动、思考甚至敬意,那一刻的成就感和价值感,真的无可替代。”那一刻,那些深夜反复背诵、揣摩的知识点,化作连通古今的虹桥,让千年文明之光温暖现代人的心灵。同学们还为游客留下专属集邮纪念章,用讲解和文化传递,将萍水相逢的缘分定格在方寸之间。

今年的“守望者”队伍中,不乏熟悉的面孔——第五期守望者袁鸣键,选择以“老”守望者的身份再次归来。谈及两次体验的不同,她感触颇深:“第一次相遇,更多的是视觉上的震撼与壮美带来的惊叹;而这一次,经过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感觉与这些壁画塑像似是老友重逢,多了份熟识与理解。”当她主动为队员们分享经验、补充知识细节时,那份从文化接收者到文化传播者、传承者的蜕变,就这样悄然完成。

一种回响:文化创新和价值传递

“莫高窟的壁画终会随着时间风化剥落,精美的彩塑也终将氧化褪色,这是自然规律。但开放的意义恰恰在于此:让这些承载着人类智慧的文明成果活在人们的认知里、记忆中、情感中。” 讲了25年莫高故事、被大家尊称为“敦煌儒侠”的资深讲解员刘文山向志愿者们分享道。

与大漠风沙相伴、体验风土人情的日子里,年轻的同学们也不断找寻价值观的共鸣。文物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文化传承弘扬的责任感与中华文明活化的神圣性,如同莫高窟壁画上那一道道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的笔触,深刻烙印在他们心中。“甘于奉献、坚守大漠、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最生动的诠释。

设计学院研究生余可盈设计的六套“敦煌故事”笔记本

笔记本内页

来自设计学院的研究生余可盈,通过此次守望之旅为文化传承注入了创新活力。她师从敦煌学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李金娟教授,开展了系列以敦煌壁画为主题的设计创作。她精心设计了六套“敦煌故事”笔记本,讲述九色鹿本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等经典壁画故事。笔记本内页绘有壁画局部,对壁画叙事逻辑进行巧妙转化,配以文字描述,页角的插画连缀起来便是一幅完整的壁画故事,将画面与情节一一对应,让敦煌艺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来自交大人工智能学院的庞怡然是一个上海姑娘,高中时她便酷爱历史,曾走遍山西云冈石窟、大足石刻、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在这里,我见证了敦煌文化的瑰丽,更亲身体验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温度。那些与资深研究者思维碰撞的火花,那些被广袤西北风土人情所滋养的心灵感悟,都已内化为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不竭动力。这段文化之旅已在我的心中播下一颗“传承”的种子。未来我会持续传递守望的火种,将文化传承的故事带回校园里,做敦煌故事的深情讲述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