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里的‘黄泥路’变成了‘黄金路’ "(从一线看高质量发展这五年)
10 月 5 日,沿 517 省道驶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一路上道路平整,河水奔流、青山连绵,不时有旅游大巴和货运车辆迎面驶来。
这里属武陵山区,曾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换乘 3 种交通工具,辗转 3 个多小时来到华溪村。当年交通之不便,可想而知。
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曾经,不少像华溪村一样风景宜人、物产丰饶的山区村落,却因交通不畅,影响了发展的脚步。
要想富,先修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过的华溪村,如今又有了新变化——一条条柏油路,将村里的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与外界相连,带动产业发展提速。
" 以前大货车到了弯道就得掉头,现在重卡能直接开进基地。" 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黄精在当地老百姓的读音里很像 " 黄金 ",随着路网不断完善,华溪村黄精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现在已达 1500 余亩,黄精正逐步变真金。
" 十四五 " 规划纲要提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近 5 年来,华溪村开发出黄精果脯、黄精面条、黄精茶等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十四五 " 时期,我国大力加强交通建设,一条条公路穿高山、越峡谷,为山乡百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
" 以前卖盐渍竹笋要用竹筐挑近两小时到集镇,如今货车直接到基地,卖好价还不误事。" 村民马世富的笋子更好卖了。
公路直达家门口,村民熊培兰骑着电动自行车在田间地头穿梭," 在家里养蜜蜂、种黄连,还在村集体干零活,现在家庭年收入约 15 万元 "。
" 我们这里到处都是研学课堂。" 老党员马培清忙着给大家讲述村子的发展故事。道路畅通,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到村里研学的游客纷至沓来。
近 5 年,中益乡新建通组公路 129 公里,受益群众近万人;中益乡全乡有约 1300 万斤盐渍笋、40 万斤蜂蜜顺利外销,还建起多个研学、团建基地,年均旅游收入超 500 万元。
去年,华溪村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超 2.5 万元,较 2020 年同比增长约 86.6%。" 村里的‘黄泥路’变成了‘黄金路’,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王祥生说。
一路通、百业兴," 十四五 " 时期,无数乡村 " 因路而兴 "" 因路而富 "" 因路而美 ",一个个山乡巨变的故事正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