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闸蟹开始上市,很多网友已经开始尝鲜。关于吃螃蟹,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让很多人心生疑惑。
刚死不久的螃蟹能吃吗,哪些人群不宜吃螃蟹?一起来看!
螃蟹是杂食性动物,容易携带多种细菌及毒素。当螃蟹活着的时候,胃(砂囊)完好并能正常工作,细菌与毒素得到了抑制。
但蟹死后,砂囊可能破损,毒素向外扩散至肌肉,使其快速变软、变糊,细菌迅速繁殖,把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分解成组胺等有毒物质,即使高温加热也不能完全消除其毒性。
有实验发现,这些胺类物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加。在 20 ℃下 3 小时和 12 小时,组胺含量分别为 6.3 毫克 /100 克和 7.4 毫克 /100 克。而 8 毫克组胺就会让人轻微中毒,100 毫克就会出现严重中毒。

死蟹能不能吃,要从螃蟹的种类说起。根据生长水域类型,螃蟹可分为海蟹和淡水蟹。
■ 淡水蟹
淡水蟹中最有名的是河蟹——中华绒螯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 大闸蟹 "。
河蟹一般会在河床沟底爬行,体内所带的细菌与毒素较多,因此河蟹一定要吃活的。
■ 海蟹
常见的海蟹有梭子蟹、花蟹、青蟹等,其中,梭子蟹分布广、产量高,最常见。
相对来说,海蟹大多生存环境较好,觅取的食物质量也较高,体内比较干净。
同时,海蟹的蛋白质变性、鲜度下降都比河蟹慢,因此刚死不久、一直处在冷冻条件下的海蟹也可以食用,不过很多鲜味成分会流失,口感也会大打折扣。

一般来说,螃蟹最好现买现蒸现吃。
如果大闸蟹不能马上吃,可以绑着绳子放冰箱冷藏,上面盖一层湿毛巾;烹调前碰碰螃蟹的眼睛,确保还活着,如果死了只能扔掉。活的梭子蟹可以冷藏,也可以冷冻。
专家提醒,螃蟹身上有 3 个部位不能吃。
蟹鳃:位于腹部两侧,呈灰白色,软绵绵的。鳃是螃蟹的呼吸器官,对外界水进行过滤,容易富集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
蟹肠:位于脐盖内侧,呈黑色条状。
蟹胃:通常埋藏在蟹黄中,是透明囊状的。肠和胃是螃蟹的消化器官,容易积累污染物。

绝大多数人都可以享用螃蟹,但以下几类人群最好慎吃。
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的人:螃蟹中富含蛋白质与胆固醇,大量食用后不易消化,且易加重病情。血脂异常的人群尽量不吃蟹黄。肝肾疾病需要控制摄入量。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尤其是在急性期,尽量不吃高嘌呤的蟹类。
发热、感冒、腹泻的人:过量食用易对胃造成刺激,可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不利于病情恢复。
婴幼儿及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吸收能力较差,不宜多食螃蟹。
容易过敏的人。
孕妇如果消化没问题,是可以适量吃螃蟹的,但要保证食材新鲜卫生、充分做熟。
以大闸蟹为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天吃 2~3 只大闸蟹是可以的,但如果大量摄入蟹肉,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
此外,还需要注意,隔夜的螃蟹最好也不要再吃了。螃蟹是高蛋白食物,隔夜后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胃肠道不适,还容易损伤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