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常笑健康

晒背这件事儿,自去年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很多人开始在三伏天效仿起来了,可今年晒背却晒出事儿了!
7月份,一位67岁阿姨高温晒背2小时,结果把自己晒到了ICU抢救。当地医院一查,竟是动脉瘤脑出血,紧急做了开颅手术,才保住了性命。
老话说:夏天开背,人活百岁。但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高温下长时间暴晒,可能就是“催命符”了。

天越热心脑血管越“脆弱”!
每年从6月到8月中旬,医院急诊室的心脑血管病人就明显增多。有数据显示,最高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患者会增加17.3%。这可不是吓唬人,身体在高温下的变化,对心脑影响特别大。
忽冷忽热心血管易“破裂”:
高温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都跑到皮肤帮忙散热,心脏和大脑的供血就少了;如果突然进空调房,血管又会收缩,一胀一缩就像橡皮筋被反复拉扯,很容易出问题。

同时,高温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氧量减少,增加了冠心病发作的概率。最近全国性升温,各地心肌梗死频发,与其盲目养生,还不如考虑下防暑降温。
高温炎热大脑易中风
一年四季中,中风发生有一条趋势曲线,其中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温度在0℃以下的寒冬,另一个是气温超过32℃的盛夏。当平均气温高于32℃时,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

夏季身体为了散热,血液循环到体表,导致大脑的血流量锐减,引起缺血;而人体大量出汗,血液黏稠度会增高,血流缓慢,这时很容易造成血管栓塞,两大原因叠加就容易引发中风。
这5件事悄悄伤你的心脑
即便你不跟风,不晒背,也不见得一点儿事儿不会出,夏天心脑血管出事,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除了盲目晒背,这些常见习惯也得改。
01
空调直吹
很多人夏天离不开空调,尤其是中老年人,但空调温度太低,或者从高温户外突然冲进空调房,血管会快速收缩,血压容易飙升,导致疾病突发。
正确做法:空调温度别低于26℃,进出空调房前先在门口站30秒,让身体适应温差,把身上的汗擦干净再进空调房;每隔2小时开窗通通风,别一直闷在冷气里。空调可以加个挡风板,避免直吹身体。

02
冰饮猛灌
“不渴不喝水,不冰不下肚“,很多人夏天都习惯这样喝凉的。但夏天出汗多,等觉得渴的时候,身体已经缺水了。更危险的是,有人一口气灌下半瓶冰水,冰冷的水分快速进入血液,造成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正确的喝水建议:每天喝够1500-2000毫升水,哪怕不渴也时不时喝两口;别喝冰水,温水或淡茶水最好;喝水要小口慢咽,一次别超过200毫升。

03
出汗洗澡
夏天易出汗,很多人就会直接用凉水冲脚、冲澡。这样会刺激外周血管收缩,引起血压的抬升,从而诱发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
正确的做法:可以在室内歇个十几二十分钟,擦擦汗,等身体温度稍微下降一点,再去用温水洗澡。

04
频繁晨练
不少中老年朋友都有“早起锻炼身体好”,天刚亮就去公园快走、打太极。但其实盛夏的早上6-10点气温已经开始升高,而且这个时间段血压容易波动,尤其是有高血压的人,晨练反而可能诱发意外。
正确的锻炼建议:降低一下锻炼强度、时长还有频率,气温超过30℃以上,减少运动量或者就暂停不运动了,也可以把锻炼时间改到傍晚5点后。

05
睡眠不足
夏季昼长夜短,晚上经常会闷热的睡不着,这也导致很多人夏天会睡眠不足,这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外因。
夏季助眠的建议:保证一天有7-8小时的睡眠,可以换上隔紫外线的厚一点的窗帘,保持室内的凉爽度,晚上也不要熬夜,不要过度兴奋或者剧烈运动。

说到底,不管是晒背还是其他养生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的朋友,千万别盲目跟风,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去医院,别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反而害了自己的健康。
作者:陌陌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