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科普|膝关节置换术,麻醉如何护航?

adminddos 2025-07-31 08:54:06 2
科普|膝关节置换术,麻醉如何护航?摘要: ...

78岁的张阿姨因严重骨关节炎,双膝变形、行走困难,最终决定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第二天,她已能在助行器辅助下站立。整个手术全程没有痛感,但在这无痛的背后,隐藏着一场精密的风险博弈——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手术需求等,制定个性化方案,既要确保安全,又要助力术后快速康复。

膝关节置换术被誉为“骨科领域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全球年手术量超300万例。但患者往往聚焦于假体寿命、手术时长,却对麻醉方案选择、术中生命监护等环节存在认知盲区。本文带你了解麻醉如何护航膝关节置换术。

一、膝关节置换术的麻醉选择:从“一刀切”到“量体裁衣”

1、主流麻醉方式:三大“武器”如何选?

膝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半身麻醉)和神经阻滞联合镇静。

(1)全身麻醉:通过静脉或吸入药物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适用于极度紧张、脊柱畸形或凝血功能异常者,但全麻可能增加术后谵妄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

(2)椎管内麻醉:将麻醉药注入腰椎间隙,阻断下半身痛觉传导。其优势在于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血栓风险,且术后可衔接镇痛泵。但对脊柱严重退变的患者操作难度大。

(3)神经阻滞联合镇静:超声引导下精准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患者术中保持浅睡眠。这种方式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术后下肢肌力恢复快,已成为快速康复外科(ERAS)的首推方案。

没有“最好”的麻醉,只有“最合适”的。比如一名合并冠心病的老人,会优先选择对循环影响小的神经阻滞;而肥胖患者可能更适用全麻,避免椎穿刺失败风险。

2、麻醉前的“生死预判”:评估比技术更重要

术前评估是麻醉安全的核心环节,需重点关注:

(1)心肺功能:膝关节置换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慢阻肺等疾病。麻醉医生需通过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预判术中风险。

(2)用药史: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增加椎管内血肿风险,需提前停药;糖尿病患者需调整胰岛素用量,避免术中低血糖。

(3)心理状态:焦虑可能升高血压和心率,术前需通过沟通或药物缓解。

二、术中管理:麻醉医生的“三重防线”

1、生命体征的“动态平衡术”

术中麻醉团队需要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等指标,并针对性干预:

(1)血压波动:老年人血管弹性差,麻醉可能导致血压骤降。通过调整麻醉深度、使用升压药维持脑和心脏供血。

(2)体温保护:手术室低温环境易引发寒战,增加感染风险。加温毯、输液加热器等可维持患者核心体温≥36℃。

(3)出血控制: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可达500-1000ml,麻醉医生需根据血红蛋白值决定是否输血,避免过度输液加重心脏负担。

2、多模式镇痛:从“被动止痛”到“主动预防”

传统术后镇痛依赖阿片类药物,但易引发恶心、便秘。现代麻醉提倡“多模式镇痛”:

(1)术前预镇痛: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氟比洛芬脂减少机体应激炎症反应,降低外周敏化。但对于有胃溃疡及冠脉搭桥患者存在禁忌。

(2)术中区域阻滞:收肌管阻滞+IPACK阻滞实现膝关节360°镇痛覆盖。使用长效局麻药可达到72小时镇痛效果。

(3)患者自控镇痛(PCA):采用背景输注+单次给药剂量(bolus)剂量模式,达到用药方案个体化,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

三、术后康复:麻醉的“长尾效应”

1、快速康复(ERAS):麻醉如何打破“卧床魔咒”?

(1)麻醉与康复的“无缝衔接”

肌力零损伤方案: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0.25%)行隐神经阻滞,起到运动感觉分离的效果,达到术后无痛运动康复。

胃肠功能保护:减少或避免阿片类药物,改用NSAIDs+右美托咪定复合镇痛,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缩短至2小时。

(2)认知功能保卫战

针对老年患者,麻醉团队实施“三重防护”:术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筛查;术中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如苯二氮䓬类;术后每日进行认知训练。数据显示,该策略使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从19%降至7%。

(3)促进康复

术后麻醉管理还应关注患者的康复情况。麻醉医生会与康复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关节功能。早期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效果,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慢性疼痛的“防火墙”

约20%患者术后出现慢性疼痛,麻醉医生通过以下手段干预:一是预防性镇痛:术前予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抑制中枢敏化。术后还可联合针灸、理疗等方法缓解疼痛,预防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二是心理干预:疼痛恐惧可能加重症状,术前宣教和放松训练必不可少。

四、争议与突破:麻醉医学的“未来之战”

1、老年麻醉:年龄真的是“禁区”吗?

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能否手术?我院曾为一名104岁老人成功实施麻醉。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需更精细的评估。我们甚至会对营养状态、跌倒史等“非医学指标”打分。

2、人工智能:麻醉医生的“竞争者”还是“助手”?

目前AI已能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术中低血压风险,但决策权仍在医生手中。机器无法替代床边观察,比如患者的一个皱眉可能提示镇痛不足。

总而言之,麻醉是一场关于“舒适与安全”的永恒博弈。从“让人睡着”到“让人安全舒适地醒来”,麻醉医学的进步,正重新定义手术的边界。对于膝关节置换患者而言,麻醉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