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马上评|留住那些让我们深夜泪流的朋友圈

adminddos 2025-10-17 17:28:05 2
马上评|留住那些让我们深夜泪流的朋友圈摘要: ...

近日,话题“人去世了微信朋友圈会消失吗”在网上引发关注。微信方面回应称,从今年9月开始,微信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不再进行回收处理,不活跃账号的朋友圈内容同样不会清理。

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称赞这是对数字生命的尊重,也再次引发人们对逝者社交账号等数字遗产如何处置的讨论。

应当说,平台不再回收和清理社交账号,是一种进步。不更新了、不活跃了,就要被清理,这其实是一种功利化的商业逻辑,也即不产生经济价值就等于没价值。但人类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符号,哪怕一个人去世后,其朋友圈、社交平台上的足迹,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有网友表示,因为害怕妈妈的微信账号被回收,“每天就在上面玩一会小游戏,有时候用她的账号给另一个小号发一些我想对她说的话”;也有网友称,“父亲突然心梗去世5年了,感谢朋友圈还在,还能看到他最后一天早上去跑步,吐槽某个新闻,转发一点鸡汤,就好像还在一样”……由此可见,人走了,但留下的一些社交账号,成了生者的某种情感寄托。

所谓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比如,微信、支付宝账号里的钱是,各种社交账号本身也是。也许这些数字遗产并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是对于逝者的亲友来说,却可能是弥足珍贵的“遗物”。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遗产,对应的是一些有着特定需求的人。

生命通过生活点滴被记录的方式得以“延续”,思念通过回看亲友的过往得以满足,这既是社交媒介的场景赋能,也是人类表达情感方式的丰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何尝不是人类社会形态及其人文理念的一种进步呢?

当今,我们越来越纵深地生活在一个多彩多元的网络时代。无数的文字、图片、视频,哪怕只是简单的点赞、转发、留言互动,都是一个人“社会关系总和”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乃至构成了一个人的网络人格。

也许以后,人们临终之际,将像分配自己的物质财产一样,为自己的社交账号如何处理立下遗嘱。这一方面要基于平台技术的进步,如更大的内存、更久的保存能力等;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立法部门、伦理专家、社交平台、广大民众等群体集体贡献智慧,去达成新的权责平衡。

当然,在满足生者各种情感需求的同时,对于逝者的权益也要保持充分的尊重。比如,逝者账号里的聊天记录、通讯录等,可能属于逝者个人不愿他人知晓的隐私,应谨慎授予账号登录、查看等权益,哪怕是亲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呼吁,“提高各国政府和其他的信息生产者与拥有者的认识,即必须尽一切可能按原始的形式保护世界的数字化记忆”。所谓“原始的形式”,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离开的时候也保持什么样”,这同样是对逝者的尊重。

数字遗产时代真的到来了。留住那些让人深夜泪流的朋友圈,只是第一步,随着大数据、AI时代的到来,未来该如何处理每个人的数字遗产,我们需要思考的和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