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去年9月“一揽子增量政策”为标志,此轮宏观调控已实施了一年,市场预期得到持续的修复,即便期间遭受了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在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对冲下,市场预期改善的势头未被阻断。
截至9月24日,过去1年间,A股的股指累计涨幅超过60%,市值增幅超过近50%(按照万得全A的口径);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市场利率则经过剧烈波动后,目前已经回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的水平——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7.00曾贬至7.35,现已回升至7.10;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0%的水平抬升至2.26%后,最低曾下行至1.58%,现已回升至1.80%上方(按照10年期国债活跃券的口径)。

图1:人民币股债汇市场走势 数据来源:Wind
从过去1年来股债汇市场情况来看,此轮宏观调控确立的“稳市场”与“稳预期”的目标初步得到了实现。不过高达18.9%的年轻人失业率、30%的工业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以及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未恢复至其应有水平等情况,则反映出“四稳”中的“稳就业”与“稳企业”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图2:经济运行状况 数据来源:Wind
因此,基于“稳市场”、“稳预期”初见成效,“稳就业”、“稳企业”仍待加强的现状,宏观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具体到货币政策方面,更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前期约束降息的条件已经明显改善。
首先,经过9个月的观察期,美联储已重启降息,在9月会议上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而且最新点阵图显示年内还有50个基点的降息,相应中美货币政策取向的同步性大幅提升,内外均衡的兼顾灵活度更大,相应以我为主的利率政策获得窗口期。
其次,9月22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金融部门明确表示,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中小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已经得到有效的化解。前期这些“软约束”风险主体是实体部门利率敏感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伴随风险的化解,实体部门利率敏感性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相应降息的政策效力会得到提高。
第三,目前政府部门对社会融资的贡献最大,而政府融资的扩张会带来政府债务的增加,政府债务规模与政府的融资成本则都关系到代际负担的轻重,而且从国际实践来看,政府融资扩张阶段,政策利率环境一般都是宽松的。
第四,从融资现状来看,实体部门的融资需求远未恢复至内需所需的应有水平,尤其是企业和居民仍然面临不低的实际利率水平,既然经过微观主体和市场的预期已经有了改善,利率敏感性也有了恢复的基础,基于这些有利条件,降息能够促进实体部门融资需求的改善。
第五,今年中央已经给商业银行体系补充了5000亿资本金,明年还有5000亿,1万亿资本金的注入也能对降息带来的银行净息差起到一定对冲作用。
从上述的五个方面来看,约束条件的改善令降息获得“窗口期”,虽然1.4%的政策利率空间看起来有限,但1年、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为3.0%与3.5%,其作为实体部门贷款的基准利率,降息空间是有的,而由此带来的银行体系净息差压力,则可通过央行再贷款、结构性工具等利率的降低与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予以对冲。
综上,即便将政策利率保持不变,也不影响LPR利率的下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然若能像“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方式,同步下调政策利率、LPR利率及再贷款、结构性工具等利率,政策效果应该更强。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