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问心三部曲》成畅销书,但作者希望“这类书不再畅销”

adminddos 2025-09-26 09:07:02 3
《问心三部曲》成畅销书,但作者希望“这类书不再畅销”摘要: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对今天依然有潜在影响。《问心三部曲》就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与心理结构,并融入真实的社会案例写作而成。这套三部曲作品由纪实文学《追问》、随笔《初心》、长篇小说《撕裂》构成,形成“良知—初心—裂变”这一精神链条。作家丁捷在自述中解释,三部作品中,《追问》通过落马官员的忏悔追溯腐败的心理根源;《初心》以文化随笔回应读者对“如何守住初心”的再追问;《撕裂》则以小说形式展现人性在权力、情感、道德之间的撕裂。

近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主办的《问心三部曲》出版研讨会在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举行。

《问心三部曲》的创作始终与法律精神紧密相连,其法治伦理既体现在对真实案件的严谨处理,也体现在对制度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院长莫纪宏从法学视角出发,指出 “法学与文学是相通的“,他认为,在反腐议题上,法律与文学缺一不可,“文学主要采取用一种语言来阐述事实阐述道理,进行精神升华,引起共鸣,文学的激发力比法律更管用,笔杆子比刀把子更厉害,所以文学法学要并重”。

莫纪宏特别指出,《问心三部曲》中的忏悔书写具有区别于西方的独特价值,构成了中国式 “忏悔录” 的典型样本。与西方作品中常见的自我辩护式忏悔不同,中国落马官员的忏悔 “既是个体悔悟,也折射制度反思”。《问心三部曲》这种书写,不仅让干部们在情感共鸣中回归初心,更能推动法治精神的社会化认同 —— 通过个体命运的沉浮,让大众直观理解制度约束对权力运行的重要意义,进而深化对法治建设必要性的认知。

专家们也提出,《问心三部曲》捕捉了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理,从普通大众的认知偏差到群体文化心理的积弊,都在作品中得到呈现。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指出,“腐败的问题是一个治理难题,在各种利益的巨大诱惑下,没有很强的操守、定力、信念,外在的监督约束,这是很难抵御的”。他特别提到中国传统社会官本位思想对当下社会心理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中官本位的思想很重,对今天的影响也不容小视,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光明日报》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从媒体人视角分析了作品对社会心理的挖掘,他引用孔子 “扣其两端而竭”的思想,指出作品 “把这些人物置于人性的两端来不断地叩问,不断地追问。他们有成功有失败,有辉煌与疯狂,有春梦与噩梦,他们是能人也是坏人,所以把一个人的两面不断地追问,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由此,《问心三部曲》中,最具震撼力的部分还在于对官员贪腐心理机制的细腻描摹——从最初的侥幸心理到逐渐的价值迷失,再到最终的人性撕裂。

《问心三部曲》八年销量数百万册,丁捷坦言,《追问》出版后,他进行了300余场面对面的读者交流,正是这些“再追问”催生了《初心》。而《撕裂》最终转向长篇小说,是为了以更文学化的方式触及问题的核心。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天这类书不再畅销”,因为这意味着腐败土壤正在逐渐消失。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