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社区内,“共享家长”正在解决人们接孩子放学的痛点。据九派新闻报道,武汉东湖高新区五岭社区,通过发动社区力量,由“共享家长”轮流接送孩子,大学生志愿者辅导作业,家长下班后顺路即可接回。这一模式被不少网友点赞,并呼吁全国推广。

志愿者在校门口接学生放学(图源:九派新闻)
其实,悄然之间,这种“共享带娃”模式已经在全国不少地方推开——有些是邻居好友之间的互帮互衬,体现出一种由生活现状激发出来的“互助智慧”:在没有老人帮衬的家庭中,“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再次展现出其在当下的“含金量”;在另一些社区中,充当“共享家长”的则是各种身份的志愿者,除了大学生,还有全职宝妈、随迁老人,凡是能上场的带娃力量都被集中调动起来,用于解决零散但切实的痛点。
可以说,由社区组织起来的“共享家长”,是在现有情况和既存制度之下的一种务实之举。长期以来,“孩子放学了,可我还没下班”,成为双职工家庭最真实的无奈,如果遇到家里老人身体欠佳,或者碰到突发情况,孩子放学和家长下班之间的空档,着实难以填补。此前,还有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对家长而言更可谓“痛上加痛”。

放学后,家长骑着电动自行车带孩子回家 (图源:新华社)
尽管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学校课后服务应安排在上课日及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学校教学计划之后,结束时间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做好衔接。但在实践中,有多少学校能够提供覆盖整个学期、时长足且质量高的课后服务,恐怕仍要打上一个问号。
育儿,对每个家庭而言,其实都是一项扎扎实实的人力资源投入。它需要调动家长大量的资金、知识、经验、劳动,以及时间。在家庭成员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共享家长”可以说是将每个小家庭中可以支配的人力资源,放到社会层面上来,进行集中有效的再分配。
这个过程共享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不同家长所擅长的技能、具备的品质,和多样的性情。甚至,“共享家长”们也能够从中获益,比如有全职宝妈能够在重返职场前拓展技能,退休老人的生活也不单调了,反而“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共享家长”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图源:央广网)
制度化地解决“接娃痛点”,其实不妨先通过这种轻量、敏捷的机制,在这种互助、交换的智慧中去实现。这种合作共担,不仅能降低社会成员的育儿成本,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回到“集体”之中,搭把手、帮个忙,守望相助的社会氛围也就越来越浓。
当然,接娃带娃绝非易事。要让“共享家长”这一模式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我们不仅要激发个体的参与热情,更要筑牢背后的支持体系——通过明确的安全责任界定、完善的社区服务保障以及有效的矛盾协调机制,为善意之举扫清障碍,这种互助合作也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