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中欧如何应对地缘政治变局?学者:乌克兰问题不应依赖不确定性强的美国

adminddos 2025-09-28 19:22:02 3
中欧如何应对地缘政治变局?学者:乌克兰问题不应依赖不确定性强的美国摘要: ...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欧关系到了关键历史节点,但双方的期待并不对称。中欧关系如何不受制于第三方、发挥内生动力,经贸关系是否仍是中欧关系压舱石,是需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9月27日,在《中德关系年度报告2024—2025》发布会暨研讨会上,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提出了中欧关系目前待解决的问题。

26日至27日,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阿登纳基金会上海代表处、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3届中德论坛——特朗普2.0背景下的中欧关系”在同济大学举行。中欧学者从经贸、安全、政治等角度进行了讨论。

论坛现场

“应把宏大叙事转为议题式的叙事”

与会专家指出,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背景下,中欧经济合作的意义远超从前。中欧在经贸议题上各有关切,但仍存在合作空间。

阿登纳基金会欧洲办公室(布鲁塞尔)主任格拉万奇在发言中表示,中欧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在经济相互依存。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中欧关系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但2019年欧盟对华提出的“三重定位”(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制度性对手)反映出双边关系多层次的复杂性质。

在格拉万奇看来,欧洲希望把挑战化为机遇,推进积极关系,包括扩大贸易和投资、推进气候变化伙伴关系、欢迎中国取消对5名欧洲议会议员和欧洲议会小组实施的制裁。欧盟将继续与中国合作,成为可预测、基于规则的伙伴。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指出,中欧对经贸问题各有关切,包括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造成贸易转移、电动车摩擦、欧盟对华“去风险”等议题。为了避免出现“双输”,双方应寻求次优的解决方案,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田德文认为,从政治决策出发,中欧在稀土、汽车、关税等存在摩擦的领域,应把宏大叙事转为议题式的叙事,实现共存的目标,达成利益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的过程,也是中欧关系一直以来的发展态势。

欧盟安全观冲击对华政策

与会专家还提出,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改变安全观,冲击了对华政策。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全球治理所研究员张迎红认为,当前国际秩序由安全驱动,在乌克兰问题、中东冲突、亚太地区趋势紧张等背景下,欧洲从应对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低烈度的非传统安全挑战,转变为应对军事进攻等较高烈度的安全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紫江特聘教授、让·莫内讲席教授门镜进一步表示,这一冲击下,欧盟从过去的对华接触政策,转变为俄乌冲突后更为清晰的防御性现实主义态势。欧盟对中国的定位,从合作伙伴变为系统性对手。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欧学者进行了激辩。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提出,欧洲难以在这类涉及社会稳定和政治的议题上妥协,中欧要确保相互理解。朱利安认为,当前欧洲没有和俄罗斯直接谈判的渠道,希望中国能为达成停火发挥力量。

郑春荣对此回应称,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外交理念存在差异。中方更强调包容性、互利共赢,让当事双方解决问题。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止战、促和”,冲突的根源在于北约长期奉行进攻性政策、对俄罗斯进行围堵。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研究员赵隆从具体政策角度出发,表示欧洲对华政策常受到第三方影响,比如中、俄、欧三方关系。中欧在乌克兰问题上应强化沟通渠道,建立自己的秩序,而非依赖充满不确定性的美国政策。

与会专家合影

“新一代”应挖掘合作空间

尽管中欧当前在部分议题上存在分歧,但有与会学者认为,青年一代应抓住机遇,充分挖掘未来的合作空间。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讲师黄颖首先对“新一代”进行了定义。在黄颖看来,“新一代”成长于数字全球化时代,习惯于跨文化沟通,关注气候、科技、平等等议题。中欧在新兴技术上能够相互学习、借鉴,保持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应对竞合的关系。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年副研究员严少华提出,年轻一代应超越既定思维去思考,保持和扩展对话的空间、了解彼此的所思所想,最终和具体的政策、实践挂钩。

国际事务协会(AMO)中国问题分析师雷姆佐娃以自己参与的“未来的‘选择’”研究项目为例表示,欧洲内部对华存在多元声音,该项目致力于帮助更多年轻学者研究中国的政策,丰富欧洲对华研究的角度。

谈到具体领域,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周逸江指出,在安全成为核心议题但各方难以弥补鸿沟的背景下,中欧更应挖掘在气候等议题上合作的空间。

周逸江认为,气候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各方都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也是建立互信非常重要的领域。在美国再度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中欧如果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对全球气候治理很有意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