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心脏瓣膜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继冠心病、高血压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
瓣膜病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其症状隐匿且不典型、常与多种慢性病共存,这为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带来特殊挑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对于高龄、合并多病的患者,如何在制定方案时平衡瓣膜病治疗与基础病管理?创新技术将如何切实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教授接受了澎湃新闻的采访。张戈军表示,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多、耐受力差,治疗风险极高。因此,在心脏瓣膜病诊疗过程中,需要一个强大的多学科(MDT)团队为手术保驾护航。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影响,平均每10位65岁以上老人中,大约就有1位存在心脏瓣膜问题,是老年人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张戈军介绍,据统计,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人数已接近200万,如果这类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2年生存率仅为50%,5年生存率仅为20%。“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包括主动脉瓣狭窄在内的心脏瓣膜疾病负担将会进一步加重,成为我国突出的健康挑战。”
对于高龄、合并多病的患者,张戈军表示,合并症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例如,颈动脉狭窄、慢阻肺、外周血管病等,由于涉及多个科室的问题,就需要启动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我们会邀请各个相关的科室,比如呼吸科、神经内科,包括内部的冠心病团队、瓣膜病介入治疗团队、护理团队、麻醉团队,共同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多个科室的沟通规划,才能给患者选出最佳的方案。”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和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瓣膜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人工瓣膜材料也在不断迭代更新,治疗方式日趋微创化和个体化,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预后。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全程化、系统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瓣膜病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其治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对患者而言,手术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活质量和治疗需求预留空间。”张戈军强调,最新ESC/EACTS瓣膜病指南指出,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必须从患者长远生存质量出发,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置于决策中心。“在选择首枚瓣膜时,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兼顾治疗的短期效果与长期预后,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的治疗方案,真正保障患者获得持续、稳定的治疗获益。”
此外,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与冠心病外科主任、微创瓣膜中心主任黄焕雷教授近日表示,面对我国心脏瓣膜疾病低检出率、低干预率和低复诊率的现状,不仅需要临床医师精湛的技术和多学科团队的高效协作,更应建立覆盖“防-筛-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案,从而实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长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