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有缘无份缘:八字看交通工具选择-清华处罚带人进校的职工和学生,背后是精英之病

adminddos 2025-09-30 07:54:02 1
有缘无份缘:八字看交通工具选择-清华处罚带人进校的职工和学生,背后是精英之病摘要: ...

有人来问我对清华处罚了教职工和学生的事,有什么看法。我看了消息,发了个朋友圈。似乎太简短了,就再写一篇文章补充。财经话题之外,社会话题也多谈谈,因为,大多数事件中,社会观念,就是一切财经问题的底层根基。

先简单说一下什么事,现在家长流行参观名校,清华大学又实行的是半封闭化管理,想参观的人,名额很少,市场经济,就有 " 黄牛 "。清华的师生每人每月有 15 个名额,有人就利用这个名额,倒卖给黄牛。

这次被处理的有行政职工,有教师,有学生。行政员工被拘留、开除,学生被警告处分,取消奖学金、保研申请资格,直接影响升学。

我觉得这些事,反映了社会病了。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长病了。

带娃进清华参观,没有任何意义。要说激励,对于一个能进重点高中,能在班上考到前几名的孩子。这种激励是有用的。但从他直接能感知的,大到社会观念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具体到班级竞争的氛围,前几届考进名校的学长,都足够激励他了,不缺这点激励。

至于其他的人,八字还没一撇,这点激励没有任何意义。真要激励不如直接去参观县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反正毕业也是考公,不如直接一点。

要说感受文化氛围,即便进了学校,不能进实验室,不能进图书馆,也没人和你说一句话,东瞧瞧西摸摸,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没啥区别。再说,文化氛围这个东西,不是打卡拍照,到此一油就能感受的。要自己有文化、有知识才能感受。而真正有文化的家长,也不会痴迷于参观校园。大学校园对他们早就去魅了。

其实,说得更深一点,这体现了家长的一种对强者的服从心态。就像清华北大的水,在电商平台上热卖一样,显得有些病态。但更重要的是,精英也病了。

其实,精英之病,这几个牟利的,是最不值得说的。单个人的品德好坏,一般不值得进入公共话语。贪点小便宜,赚点钱,人之常情,不是什么大事。而且,很多时候,正是牟利的动机,推动社会进步。美国专利局的大门上就刻着这样一句话:" 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

当然,带人进校,的确不太好看。但问题是,处罚他们的规则是什么?清华未必拿得出合适的条款,来应对这些行为。放弃程序正义,对程序毫无敬畏,拍脑袋,言出法随,这才是精英之病。

很多事情,初看是不对的,但揉碎了,一步步地看,又不一样。有一次,有人问我认不认识复旦的老师,想带孩子去参观,我说复旦有啥好参观的。如果我真的去找老师、复旦校友,托人带着朋友和孩子进去了。这个孩子,的确和这个复旦的老师无直接关系。但间接关系,受人之托、成人之美,又有多大一回事呢?谈不谈得上恶呢?

如果一次都可以,两次三次是否可以呢?如果为了人情可以,为了钱,可不可以呢?人情之利,很可能大于钱财之利。

所以,凡事要思考,立法立规矩,要思考是非、伦理,要讲程序正义,一环一环地推。这点要求,对清华来说,不过分。

如果一个人偷窃、抢劫、赌博,大家都熟知规则。但对于这种 " 带人进校 " 的事,一句 " 相关规则 " 显然是不足够的,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 公众有知情权。"

精英的第二个病症,不正视真问题,假装在解决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之前校园一直开放,也未见老百姓涌入。疫情封闭之后,校园迟迟不肯恢复完全开放,形成饥饿营销之势。这势必反过来刺激出更大的需求。

真正的釜底抽薪的办法,无非恢复原样。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老百姓的狂热,辅以宣传、开导,甚至些微的嘲讽,是能扭转风气的。起码,清华应该尝试这种办法。相反,所谓的有序管理,有序开放,实质乃是延续饥饿营销。当供小于需,就必然形成一种权力,有权力就会产生寻租。

当然,最重要的精英之病,就是放弃比程序正义更重要的,实质正义。

这里的实质性问题是,清华是财政供养的,校园操场用之于民,也是教育部的明文政策。

我在想,如果清华的学生出来说:清华园,是财政供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学,不在于校园建筑,而在于我们的思想。校园拥挤了,我们的思想却更宽阔了。如果我们今天,连这点小小的不便利都无法忍受,要求超越一般人的治安和便利,那么,将来,我们成了国家栋梁,手握万民生计,我们会如何对待天下百姓呢?是窄以待己,宽以待民。还是,为了自己的便利,放弃实质正义,放弃程序正义?

如果有学生这么说,这么问,那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