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四晚 7 点,雷军举行了以 " 改变 " 为主题的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不过与他备受追捧的前五次演讲有所不同的是,当晚直播评论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负面评价。
翻看各路媒体对这次演讲的报道,也存在大量嘲讽和吐槽。
此外,小米 17Pro 海报宣传 " 逆光之王 ",又在右下角用小字写 " 是产品目标 ",被网友指称玩 " 文字游戏 ",进一步引发了争议。

我随手写了一段感悟发在了小红书,结果有 1400 多条评论,大部分都比较负面,让我觉得挺震惊的。

评论虽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分成这么几类,一是吐槽小米的产品品质;二是觉得雷军营销过度,而且都是 " 喊苦、喊累、抒情,然后开始带货 ",对此已审美疲劳;三是单纯对这种吃苦奋斗、逆天改命的故事无感了," 雷总累了,大家累了,互不打扰 "。
也有一些网友很不理解为啥雷军 " 突然就失去了他的万人迷系统 "。
毕竟也就是在相隔不久的去年,随着小米 Su7 的上市并获得初步成功,三年前的造车承诺一举兑现,雷军在网上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给小米汽车首批车主亲自开车门 " 以及不断打卡分享日常等更强化了其真诚、接地气的形象。
在当年 7 月雷军所做的题为 " 勇气 " 的第五次个人演讲中,他分享了三年造车的艰难历程,甚至还为了造车去考了个赛车驾照,学会了漂移,并且逼团队也去考,因为 " 只有真心热爱汽车的团队,才能真正把车做好 "。
很多高赞评论认为他 " 躬身入局 "" 是中国式的超级英雄 ",企业家也纷纷研究他怎么搞流量," 摸着雷军过河 "。
再往前,2020 年首次个人演讲中,他用 20 个故事讲了创立小米激情燃烧的 10 年,与演讲同名的传记类书籍《一往无前》也同步发售,很多观点被广泛传播,比如 " 专注、极致、口碑、快 " 的互联网七字诀。
到了 2021 年,年初雷军在抖音直播,一晚上带出了 3 月,小米宣布了造车,雷军称 " 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 ",在小米宣布造车的平台,满屏弹幕都是 " 干翻特斯拉 "。
挟着这样势,雷军在 8 月开启了以 " 我的梦想我的选择 " 为主题的个人演讲,讲了上市破发、走高端化困境、被美国政府制裁等追寻梦想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以及所做的艰难的决定。
2022 年,不确定性让很多人感到迷茫、焦虑不安,于是雷军决定在这年的个人演讲中不讲小米了,而是讲自己在金山、卓越网时面对的低谷,低谷到要连续多日去三里屯泡吧才能缓解。
这次演讲,雷军以 "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 为结束语,很多人得到了共情,在评论和转发时纷纷引用这句话。
2023 年雷军演讲主题为《成长》,讲了求学、创业以及做高端手机 10 年的经历,突出只有认知突破才能获得真正成长。然后借着高端化转型的故事顺势推出了小米折叠屏旗舰 MIX Fold 3。
其实到这里,读者已经充分了解了雷军 "19 岁写教材,20 岁挣百万,30 岁当总裁,40 岁世界 500 强 " 的 " 一往无前、坚持梦想、克服万难、认知突破 " 的开挂一生,故事本就讲到头了。
所幸到了去年,3 年造车的承诺兑现,雷军又讲了造车的艰难历程,又有了 "55 岁再战依然成名 " 的光环,使他个人声望达到了巅峰。
英国记者克里斯托弗 · 布克曾经写了一本书叫《七种基本情节》,她认为虽然世间存在那么多故事和情节,但真正吸引人的只有 7 种:斩妖除魔、白手起家、探险、远行回归、喜剧、悲剧和重生。
" 斩妖除魔 " 是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对抗," 白手起家 " 很容易理解," 探险 " 其实就是追寻一件重要东西,比如梦想;" 远行回归 " 是踏入一个新的领域克服万难并最终归来," 喜剧 " 不仅仅是幽默,还是在经历大量混乱的冲突之后获得好结果," 重生 " 就是认知突破,主角改变自我后变得更强大。
这里面有与人斗、与自然斗、与困境斗、与自我斗。因此,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雷军的故事很难再讲得出彩。
此外,小米的企业叙事也面临着很大挑战。
叙事不单纯就是讲个故事,是通过这些故事把一个组织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都呈现了出来,你通过它的叙事就了解了这个组织的文化、战略。
如果一个组织没有叙事,就像没有粘合剂,它的战略可能是割裂的,文化可能是不统一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 · 希勒在其著作《叙事经济学》中认为,叙事是一种人为建构,混合了事实、情感、人情味和其他在人类头脑中留下印象的繁枝细节,它是历史、文化、时代精神以及个体选择相结合的载体,甚至是一种集体共情。
这种叙事一旦形成,不但会潜移默化集体中每个人的行为,还会影响客户的选择。
内部员工可以从整个叙事脉络中看到自己参与了哪一环,在整个大战略中有什么地位,从而更有意义感,客户则从企业的叙事中寻找共鸣,找到购买的理由。而有了情感因素加持的产品自然就具备了差异化。
比如雷军在演讲中讲了自己和团队成员如何埋头苦干,不仅是他对自己和组织的要求,也是想打动同样埋头苦干,想买这样一部车奖励自己的用户。
众所周知,雷军一直用的是一种 " 示弱 " 叙事,不是真的弱,而是在故事中着重强调自身的逆境、耻辱和糗事,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小米上市破发后,他被投资人 " 当小学生一样训了一个多小时 "" 衬衣都湿了 ",很多打工人在职场都遭遇过这样的训斥,很容易产生共鸣。
其实这样的 " 示弱 " 叙事对于雷军在直播和短视频时代的爆火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虽然之前也有 "Areyou OK" 等网络热梗流传于网络,但雷军真正爆火,成为企业家 " 顶流 " 大致是在 2020~2021 年,2021 年是中国 " 反垄断 " 大年,民众对资本芥蒂颇深,众多互联网创始人要么隐退,要么在网上默不作声。
互联网大佬中,能贡献商业热点、扛起流量的其实已屈指可数,而雷军一向以 " 示弱 " 叙事示人,给网友以真诚、接地气的形象,也没有过分的言论和出格的行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反而成为一副坚硬的铠甲。
再加上,小米虽位列互联网巨头之列,但那只是营销模式的互联网化,其实一直生产硬件,并没有 " 脱实向虚 ",而小米手机的高性价比路线也是一种科技普惠,跟无需扩张的大资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符合民众的期待。
雷军有意或者无意的 " 顺势而为 ",在互联网上频频露面,成为了企业家 " 顶流 "。
但 " 示弱 " 叙事并不能一直持续,随着小米做大做强,在造车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雷军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今年 3 月还曾一度成为 " 首富 ",使很多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与此同时," 示弱 " 叙事也在被不断检校,4 月安徽高速的事故、过度宣传等现实问题并没有得到雷军积极的回应,使网友很难再对这种 " 示弱 " 共情。这样,雷军在演讲中所强调的为了一件产品吃了多少苦、做了多少次测试就变成了 " 喊苦、喊累 "。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叙事根植于时代。
当 2021 年雷军决定造车时,迎来了网友的广泛赞誉,纷纷喊出 " 干翻特斯拉 ",那时候造车是科技领域的大热门。
但 2022 年,特斯拉 CEO 埃隆 · 马斯克在 2022 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公布了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舞台上的机器人以缓慢的速度挥手,做简单的舞蹈动作,拉开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大幕。到了 2023 年初,ChatGPT 爆火,随之又掀起了一股全球范围内的 AI 浪潮。
今年年初,以 DeepSeek、宇树机器人为代表的一系列硬科技企业也横空出世,AI、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领域的大热门,不久前,AI 芯片企业寒武纪一度超越茅台成为新 " 股王 ",虽然这些企业的发展仍前路漫漫,但却显示出民众对更 " 硬核 " 的科技的期待。
这样的期待也自然会落到一众科技巨头身上,即便生产性价比高的产品也同样重要,但民众依然会认为,这么强大且有实力的企业,技术并不够硬,阿里也是靠着 "AI+ 云 " 才得以翻身。
与之相对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成熟,这几年更是卷无可卷,汽车行业的 " 新手保护期 " 早已过去,民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设计、体验等各方面的要求更严格。
这些因素导致了很多人吐槽小米的技术还是 " 不够硬 ",甚至被网友质疑 " 抄袭保时捷 ",所以小米已经是 " 欲弱而不能 "。
小米显然需要一场真正的硬核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