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流年比劫为喜用神财运:在线测算号码www.jixiangqiming.vip:-《诗经·七月》,时令的起点

adminddos 2025-10-01 13:27:02 1
流年比劫为喜用神财运:在线测算号码www.jixiangqiming.vip:-《诗经·七月》,时令的起点摘要: ...

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源头是《诗经》,它收录的主要是周朝时期的歌谣。中国进入农业社会很早,而周这个部族,恰恰以善于耕作著称。在神话传说里,具有传奇色彩的周始祖后稷,是一位上古时期的农官。他的名字“稷”,就是中国人最早培育的谷物之一。所以,在《诗经》里,我们会读到大量有关农事和时令的诗歌。诗集中较为早期、最为全面的农事时令诗,是大约诞生于西周早期的《豳风·七月》,这是人们所公认的。

豳(bīn),是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省彬县一带。豳地在唐朝时改称“邠”,后来又改称“彬”,所以这三个地名其实是同源的,读音也一样。豳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它距离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宗周镐京(今陕西西安)不远,位于其西北方向,地处泾水流域。熟悉历史地理的人都知道,泾水是渭水的一条支流,它们在镐京一带汇合,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豳也是一个相对“沉默”且弱小的诸侯国,到东周春秋时期,它已经消失,也许是被秦这样的大国吞并了吧?

陕西咸阳彬县至旬邑县之间的泾河大拐弯。视觉中国 图

豳国虽然在政治军事上弱小,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因为此地的民众贡献了《诗经》十五国风之一的《豳风》,更因为《豳风》中有《七月》这样经典伟大的诗篇:

七月

诗经·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诗中虽然有一小部分的生僻字,但其中大部分内容,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依然是明白晓畅且生动的。

我们既然讲“时令”,就有必要将诗中的时令单位——历法和月份——先弄清楚。中国人在夏商周时期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历法。周朝时期,历法并不统一,大致有夏历、周历和豳历等各诸侯国的历法。《七月》用的是豳历,而豳历大体以夏历为蓝本。你也会注意到,《七月》中出现了“一之日”“二之日”这样奇怪的词汇。怎么理解?这么说吧,豳历的“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和“四之日”,分别对应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正月)和二月;其三月至十月,都与夏历完全一致。

回看《七月》,它大体上是按照一年十二月的顺序来讲述,但也不完全拘泥于此。仔细来看,它的每个章节,分别讲述着某个方面的主题。这些主题汇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位农人、一个农家全年生活的全貌。我们完全可以把《七月》看成一部多幕剧:

【第一幕】耕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火(古读huǐ):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

趾:足。“举趾”是说去耕田。

馌(yè):馈送食物。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七月流火”,这里的“七月”不是夏天,“流火”也不是热得大地和空中冒火。豳历七月,黄河流域已经是秋季,此时,天空中的“大火”星座开始向下行,预示着天气正在转凉乃至转冷。一个多月后,“九月授衣”,就要开始准备冬衣了。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严冬的到来,从“一之日”到“四之日”,应该是一年中最为难熬的时光吧?

“九月授衣”,说起来简单,衣料从何而来?这是最令农家愁眉苦脸的事情。“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觱发”和“栗烈”,都是寒风凛冽的意思。而“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没有冬衣,怎么过这个年呢?

“三之日”“四之日”,就是正月和二月,这是一年之始。此时依旧是寒冬时节,但农人已经要为耕种做好各项准备:在“三之日”要修整好各种农具,在“四之日”就要迈开腿下田劳作了。

这样的劳作,是全家总动员,“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男人在耕田,老婆孩子来送饭。一家人齐齐整整的温馨,仿佛就在眼前。这样的场景,在中国也许延续了数千年吧?我还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农忙时节,爸爸在水田里挥鞭赶牛,奶奶或者妈妈会做好喷香的饭食,譬如热腾腾的挂面卧着荷包蛋,让我送到田间地头。

看到这样一副场景,“田畯至喜”,农官也感到很开心。我们要知道,在西周那个年代,农民是没有自家田地的。他们耕种的,都是“王田”,或者称作“井田”,田地的所有权属于周王室或者诸侯。所以,就会有农官来监督干活。

这第一幕,概括了农人一整年的生活主基调——耕织。《七月》没有回避生活的真相,彼时的百姓,收获不是自己的,生活是艰辛的,衣食是难以保障的。但即便如此,他们天性淳朴善良,没有失掉对家庭的爱护之心、对未来的憧憬之心、对自然万物的好奇之心。

【第二幕】蚕桑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春日:指二月。

载:始。

仓庚:鸟名,即黄莺。

懿(yì):深。

爰(yuán):语词,犹“曰”。

迟迟:天长的意思。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

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蚕月:指三月。

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猗(yǐ):也作“掎”,牵引。“掎桑”,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

女桑:小桑。

鵙(jú):鸟名,即伯劳。

玄、黄、朱: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如果说“一之日”“二之日”还是从寒冬向早春的过渡,那么,这一幕中的“春日”(夏历二月)、“蚕月”(夏历三月),时令就已经正式进入春季。此时的人们,在忙什么呢?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种桑、养蚕、丝织。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是蚕桑业的始祖。我们这本书的“清明诗话”章节,其主题是《中国蚕桑故事》,也会引用到《七月》的这两个段落。

蚕桑其实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这其中蕴含着一种神奇的“三角关系”:人类尽心繁育着桑树和蚕宝宝,桑叶成为蚕的食物,蚕丝成为人类的衣物,这三方形成了巧妙而平衡的共生关系。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天来了,太阳暖洋洋的,黄鹂(仓庚)鸟儿在歌唱。青春少女拿着箩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少女要去干什么,原来是去采集柔桑嫩芽。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蚕月就是农历三月,一个月份居然用蚕桑来命名,可见这种产业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句诗中,提到了斧子等“硬核”农具,原来,采桑并不是动动手指那么简单,有时要伐取树枝,有时要用绳索拉下高枝。总之,这既是一件技术活,也是一件力气活。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采桑、养蚕、作茧、缫丝、织丝、染色、裁布、做衣……这是一项连贯而系统的工程。织染,也是人类的伟大发现。绚丽的服饰色彩,源自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也来自人们千百次的尝试和验证:茜草,可以提供朱红的颜色;蓝草,可以提供蓝绿的颜色;栀子,可以提供红黄的颜色……

在这些采桑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采桑女像春日阳光一样明媚;但是,我们也能看到阳光下的阴影:“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采桑女的内心很悲伤,很惶恐,她害怕被贵公子带回家。可见,在那个年代里,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男女之间也是不平等的,有的人甚至是没有人身自由的。

【第三幕】百兽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远志开花。

蜩(tiáo):蝉。

陨萚(tuò):落叶。

貉(hé):哺乳动物。外貌像狐狸,昼伏夜出。

缵(zuǎn):继续。

武功:指田猎。

豵(zò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小兽归猎者私有。

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大地之上,多鸟兽生灵。在人类进化和发展史上,野生动植物曾经长期是人类保持温饱的重要来源。迄今为止,采集和狩猎占据了人类历史的99%时间。《七月》年代,是早期的农业社会,狩猎依然是一项重要的传统艺能;陪着贵族老爷打猎,或者为贵族老爷打猎,是农人的一项重要职责。

狩猎的最佳时节,是在秋冬。此时,野生动物经过春夏的滋养,膘肥体壮,毛色顺滑。“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里提到了三种哺乳动物。其中,貉是一种小型的犬科动物,在一些地方被称为狗獾,它是成语“一丘之貉”的原型。近些年,上海等地的一些居民社区,纷纷发现貉的踪影,这既说明了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说明貉是与人类颇为接近的一种动物。至于“狐狸”,其实是两种动物的并称:狐,即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狐狸;狸,则是野生猫科动物。这些动物,人们狩猎他们,主要是为了获取皮毛、制作裘皮大衣。“为公子裘”,公子的衣服可真够多的。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这里讲到的是野猪。“豵”是一岁左右的小野猪,“公子”开恩,允许农人把小猪留着;“豜”是三岁左右的大兽,这种必须上缴贡献给“公子”。

事实上,《诗经》中还有一首诗是专门讲捕捉野猪的,即《召南·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一下,大致就是这么表述的:在那茂密的芦苇丛里,一箭射中了五头母猪,猎人呀你真厉害!在那茂盛的蓬蒿丛里,一箭射中了五头小猪,猎人呀你真厉害!

“豝”,是母猪,“豵”是小猪,“豜”是大猪……猪的其他称法还有“豕”“豚”等。我在书中会讲到,某种动植物或者器物,人类赋予它的专名越多,就说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越紧密。对于中国人来说,猪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乃至中国人的“家”,就是屋檐下躺着一头猪。

【第四幕】百虫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

穹:空隙。窒:堵塞。穹窒: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

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改岁: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这一幕的主角,是昆虫。昆虫,是地球上类别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门类,它们也许还是这个星球上最具适应性的动物门类。蝴蝶、蜻蜓、蜜蜂,这是我们所喜欢的;苍蝇、蚊子、蟑螂,这是我们所讨厌的。不论喜欢和讨厌,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五月和六月,夏天已经到来,这也是昆虫最为活跃的季节。斯螽,它是《诗经》中的常客。十五国风之《周南》中有一篇《螽斯》,其中写道,“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用螽斯来形容多子多福。的确,昆虫的繁育能力不是人类所能比拟的。而“螽斯”和“斯螽”,其实就是同一类昆虫,指蚂蚱或者蝈蝈等。

莎鸡,名字中虽然有个“鸡”,其实也是昆虫,又名“络丝娘”“纺织娘”,因为它鸣叫的声音如同纺丝。苏轼曾在一首《浣溪沙》中写道,“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没有络丝娘的初夏,是不完整的初夏。

你发现没有,斯螽、莎鸡都呈现出豆绿的颜色,这本是他们的保护色,但是与草木葱茏的夏日确实搭配。

这一幕的主角,还不是斯螽或莎鸡,而是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说的都是蟋蟀。从七月流火到十月深秋,蟋蟀从田野到屋檐下,从房间里到床底下,真是不把自己当外人,就像家庭里的一员。但是,农人并不讨厌蟋蟀,因为它的鸣叫很好听,如同秋日的私语。

“蟋蟀入我床下”,这如同发出一个信号:要为寒冬的到来做好准备。“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堵上墙洞熏老鼠,用泥浆抹平墙壁和门框。“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哎哎,我的老婆孩子呀,快要过年了,虽然我没有能力给你们一座新宅大院,但也要把现在这个“小窝”整饬一新。

【第五幕】百果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郁:植物名,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

薁(yù):植物名,一说为野葡萄。

菽(shū):豆的总名。

剥(pū):读为“扑”,打。

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壶:葫芦。

叔:拾。

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我们在“百兽”这一幕中讲到过,采集和狩猎,曾经长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产形态。而相对于狩猎动物,采集植物具有更大的确定性和可持续性。因为植物就生长在那个地方,既不会移动也没有攻击性;而且,植物果实的成熟期,也总是在每年的同一个时令,周而复始、有规可循。所以,《七月》中就有了“百果”这一幕。这一幕中的许多果实,我们在本书中的不少章节中也会专门讲到。

果实的成熟,大多在夏秋季节。“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这里的“郁”为郁李,蔷薇科植物李子的一种。“薁”为野葡萄,我们在“小暑诗话”中会讲到葡萄。西周时期中国人吃的“薁”,为中国本土所产;而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引入了来自西域的蒲桃(葡萄),“薁”就慢慢远离了中国人的食单。“葵”是冬葵,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绿叶菜。汉乐府《长歌行》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以及《十五从军征》中的“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就是这种蔬菜。记住,这里的“葵”一定不是向日葵,因为向日葵原产美洲,大约明朝时才传入中国。“菽”为豆类,有时专指原产中国的大豆,它也是最早的“五谷”之一,我们在“处暑诗话”中会讲到它。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我们在“白露诗话”中会讲到枣,而在“立秋诗话”中会讲到稻。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一句,主要针对的是“吃瓜群众”。“七月食瓜”,指中国人很早就种植的甜瓜,也就是香瓜,而不是现在最流行的西瓜。我们在“小暑诗话”中会讲到,西瓜大约是在五代、宋元时期传入中国的,西周时期,不论农人还是“公子”都无缘得见。“八月断壶”,不是拗断水壶,而是采摘葫芦,也就是瓠瓜。新鲜的葫芦可以做菜,老而弥坚的葫芦可以做壶。不仅如此,庄子还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你要是有个大葫芦,为什么不拿来当船用呢?葫、瓠、壶,三字同音,也许还是同源。

采摘植物的果实,总是令人愉悦的,也总是令人心安的。所以,要“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丰裕的果实和谷物,可以用来酿酒,为老人祝寿;“采荼薪樗,食我农夫”,采到野果野菜,备足薪柴,农夫心里就可以无比踏实。

【第六幕】百谷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重穋:亦作“穜稑”。稑,同“穋”。作物先种后熟叫“重”,后种先熟叫“穋”。

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索:动词,指制绳。綯(táo):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

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得不急。

我们前面讲到了狩猎和采集,这些其实都是生产力低下的形态。大约在一万年前左右,人类开始驯化、培育和收获谷物,这是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之一。自此以后,“百谷”取代“百兽”和“百果”,成为人类的主食。

这一幕,讲的就是西周时期的中国人,在秋冬季节收获谷物的情景。关于谷物,我们在这本书的不少章节中都会专门讲到。譬如,在“小满诗话”中,我们会讲到“四月南风大麦黄”;在“芒种诗话”中,我们会讲到“五月小麦覆陇黄”;而在“立秋诗话”中,我们又会讲到“稻花香里说丰年”。

说到谷物,你自然会想到“五谷”的说法。其实,“五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岁月的流转有所变化。最早期的“五谷”,一般是指麻、菽、麦、稷、黍。这种概括,大约就是西周时期在黄河流域形成的。而这五类,我们在这一章节中都能看到——“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黍,是黄米。稷,又称粟、谷子、小米。这两种作物,是早期黄河流域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主食。我们已经知道,周人的先祖就叫“后稷”。严格地讲,黍、稷是同一类作物的不同品种,其起源都是狗尾巴草。《诗经》中有一篇《黍离》,其中写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描述了黍稷从禾苗到抽穗再到结实的全过程。

麻,不是芝麻(芝麻又称胡麻,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的),而是一种产量颇低、已经被淘汰的农作物。菽,是大豆,我们在上一幕“百果”中讲到过,它一会儿算蔬菜,一会儿算主食,主要看剧情需要。麦,则包括大麦和小麦,原产两河流域,很早就传入中国。《诗经•大雅•周颂》的《思文》中写道,“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其中“来”就是小麦,“牟”就是大麦。

也许有人会问,早期的“五谷”中为啥没有稻呢?这是因为,当时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在黄河流域,主产于长江流域的稻还没有进入主流视野。但是,请大家注意,《七月》中是有稻的,上一幕“百果”中有一句——“十月获稻”。也许,当时的周人是把水稻作为南方的一种贡品来看待;或者,他们会把水稻当作一种稀罕的“吉祥物”来少量种植。毕竟,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是珍贵的。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所有这些劳作都是辛苦的,所有这些收成是要缴纳给“公子”贵族的。而在收获之后,农夫还不能闲着,“昼尔于茅,宵尔索綯”,又是割茅草,又是搓绳子;“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赶紧把房子整饬好过冬,然后又要忙着下一年的百谷耕作啦。

【第七幕】社日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凌:冰。阴:指藏冰之处。

蚤:通“早”。

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

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

跻(jī):登。公堂:公共场所。

称:举。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万:大。无疆:无穷。

这一年里,从播种到蚕桑,从狩猎到采果,从收获到储藏,总是忙忙碌碌,不得清闲。一转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秋高气爽,寒霜满天,初冬时节,木叶飘零。

现在,可以歇一歇了吗?还不行。天气转冷,河湖上冻,到了小寒、大寒的时节,冰冻三尺,是时候了!“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大家拿着凿子铲子,走向泾水之滨,踏着坚实的冰面来到河道中央。一时冰屑飞舞,整块整块的坚冰,方方正正,晶莹剔透,被凿取出来。人们用麻绳将冰块缚住,拖向岸边,纳入地窖,整整齐齐地码放起来。等到来年盛夏酷暑之际,王公老爷们,尽可以享受这冰块带来的无上清凉。

终于,一切停当之后,“四之日”,也就是早春二月,农人迎来期盼已久的社日。“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朋酒斯飨,曰杀羔羊”,大家早早起床劳作,男人杀猪宰羊,女人收割春韭,人们摆上酒馔,心情好不快活!“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大家来到村中会所,举起牛角的酒杯,一起为老爷祝寿,一起为彼此祝福!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社交”,其本意就是大家在社日上的相会和交流。

时至今日,在周人、豳人活动的陕西关中地区,每年春节期间的乡间社火依然火红,仍有很多可看之处,堪称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这种古老仪式的源头,就是《七月》吧?

也正是从《七月》开始,社日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唐朝诗人王驾在《社日》中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朝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而鲁迅先生的散文《社戏》,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心驰神往。

这就是《诗经·七月》,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农事和时令,还能看到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物质文化……这是一幅华夏时令风物的“工笔画”,这也是一幅早期中国的社会风俗长卷。

《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古诗词遇见时令风物》,作者杨金志是知名媒体人,其以笔名“大诗兄”行文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