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之一,源远流长的漆器工艺和文化也流传并影响邻国日本。日本至今仍保留着众多国内罕见的宋元时期中国漆器名品。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是难得一见地集中呈现日本藏中国宋、元、明漆器面貌的一次漆器艺术大展,展出的127件展品中,来自日本的展品112件,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为主,汇聚了日本国内的寺院、博物馆、美术馆藏中国漆器于一堂。
据中国漆器方面的研究专家介绍,中国保存的漆器,除了出土的早期漆器外,明清漆器主要收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和少数几家博物馆,东瀛日本却保留了大量中国宋元时期的漆器珍品,并成为他们后期漆器工艺模仿、效法的榜样。
日本留存的中国漆器,既有由遣唐使带去日本,也有通过日宋贸易与入宋僧舶来。据此次展览内容策划、日本太仓集古馆馆长、上海博物馆特别研究员西冈康宏先生所述,日本变身世间罕有的中国漆器宝库,其因有二:一则日本人素来倾慕谓之“唐物”的中国舶来品,对漆器珍爱有加,呵护备至;二则漆器于日本用途甚广,或为神社、佛寺仪典之器,或作武家贵族佛龛陈设,乃至茶道、香道、花道等诸艺百般之具,甚或日常所用之物,皆不可或缺。
红漆葵瓣形盘
素髹漆器简约清雅,是漆器中承袭时间最久的类别。素髹漆器不做纹饰,仅髹涂单色或双色漆,一般使用的颜色有朱、黑、褐、金、黄等。其中,红色和黑色是最主流且沿用时间最长的。此次展览展出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13世纪“红漆葵瓣形盘”通体素髹朱漆,盘底髹褐漆,盘底中间有方胜形花押,内有楷书“友梅”朱漆款。这件器物造型典雅,同期定窑、汝窑瓷器亦见相似造型,彰显宋人尚简的审美意趣。

红漆葵瓣形盘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13世纪

红漆葵瓣形盘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13世纪
剔黑云龙纹圆盒
剔黑是宋代常见的一种雕漆工艺。本圆盒的胎体为木胎,整体髹涂黑偏褐色漆。盖面是黄、红、黑三种颜色色漆叠髹。黑褐色的面上剔刻一对相向穿行于云中的三爪螭龙,龙身呈S形,通体无鳞,以细长阳线勾勒背脊, 臂部与肩部丰腴饱满,四肢肌肉发达,动感十足。盖面的云纹与盖壁相连,呈连肩式。 螭龙及云纹以红漆勾边。
螭龙是一种传说中的瑞兽,属蛟龙类神怪之物,民间将其视为一种想象的吉祥图像。螭龙纹源自商周时期高规格青铜礼器,宋代的“螭”指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纹饰,继承唐代传统并创新出独特的风格,体现了宋代复古主义和金石学发展带来的纹饰复兴。主要用于玉器、瓷器等装饰,以单螭、双螭、三螭等,象征“望子成龙”、“三才”等

剔黑云龙纹圆盒 南宋13世纪 直径21.8厘米,高6.7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剔黑楼阁人物图圆盘
本圆盘胎体为木质,通体涂黑偏褐色漆。整体采用的是剔黑工艺装饰纹饰。盘心的主体纹饰是孩子们在楼阁庭院中游戏的场景。这种描绘以孩童玩耍、嬉戏的场景为主题的图案一般称为婴戏图。本圆盘的主体纹饰就是孩子们在树木掩映演绎的楼阁前嬉戏:或斗鸡,或玩拨浪鼓,或观鸡犬相争、或照看幼童。楼阁右上角高悬满月,内刻玉兔在桂花树下捣药。描绘玉兔降临,童子欢欣的中秋夜团圆景象。寓意天人和谐、生活美满。
宋代婴戏图内容丰富,涵盖市井生活、节日嬉戏、儿童运动等多种主题。通过生动描绘儿童的活泼姿态、天真烂漫的表情,以及蹴鞠、推枣磨等嬉戏场景,来展现儿童的天真和喜庆氛围,传递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家族繁衍、生活美满的期盼,如“百子千孙”、“五子登科”等吉祥寓意。体现了宋代独特的社会文化习俗。

剔黑楼阁人物图圆盘 南宋12-13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盘漆层较薄,盘壁内外均饰蔷薇、山茶花、菊花、牡丹、木槿花、栀子花等。花卉刻画尚未程式化,应为同类作品之的早期样式。
剔红凤凰牡丹纹长方盒
剔红就是在反复髹涂的红色漆层上雕刻花纹的工艺。因髹涂一次厚度仅几微米,且要等漆干了才能涂第二层,因此雕漆是一件费钱、费时、费漆的工艺。

剔红凤凰牡丹纹长方盒 南宋13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本牡丹凤凰纹长方盒采用的剔红工艺雕刻纹饰。盒子的外壁先涂黄色漆地,然后再髹涂鲜艳的红色,累积至一定厚度后雕刻花纹。盒子内壁涂的是黑漆。盖面的凤凰姿态舒展优美。长方盒上一对凤凰相向穿行于莲花、菊花、山茶花、栀子花、蔷薇等花丛中,长方盒盖面花卉延伸至盖壁的连肩式;长方盒器身四周饰水仙、牡丹、菊花等花卉。
纹饰布局疏朗,黄漆地清晰可见,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长方盒盖内有“洪福桥吕铺造”针刻款。洪福桥是南宋时期杭州的一座桥名,元代改称红桥。因此此两盒应为宋代的剔红器。
戗金凤凰纹经函
木胎,长方形盝顶函。外髹黑漆,内髹朱漆,口沿及棱角处嵌青贝。外黑内朱。通体以戗金技法装饰:盖面饰双凤纹,长侧面饰两孔雀纹,一短侧面饰两鹦鹉纹,另一面短侧面刻云中合掌四僧人。函盖一短侧面刻“伍贞”两字,函身短侧面刻 “贰周”两字。为现存唯一饰四僧图的戗金经函,传世孤品。

戗金凤凰纹经函(奈良) 重要文化财 元 14世纪 奈良国立博物馆藏
黑漆螺钿海水龙纹菱花形盘
螺钿是将加工后的贝壳内壁的珍珠层镶嵌于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中国螺钿兼具漆的温润光泽与贝母的幻彩流光,逐渐辐射周边诸国。
本盘为木胎,八瓣菱花形盘,随形圈足。通体髹黑漆,用螺钿的不同色泽表现纹饰。盘沿为螺钿花卉纹。盘心以螺钿描绘波涛汹涌五爪巨龙:龙首覆青白、红、绿贝片表现眼颌,龙身绿鳞红鳍,于汹涌海涛中逐火焰珠。背景以细碎彩贝饰云纹、岩石和树木,尤以纤如细丝的贝片表现翻滚的海浪,烘托龙躯雄健。

黑漆螺钿海水龙纹菱花形盘 重要文化财 元14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本盘胎体轻薄,菱瓣锐利,螺钿工艺精湛,堪称元代薄螺钿杰作,享誉世界。
剔犀心形卷云纹柄团扇
木框竹骨,椭圆形扇面,长柄扇。扇面以竹篾丝为骨,月牙形托护持扇面,扇面素面,裱纸施杮汁。扇柄细木杆为轴,中间略粗两端稍细,形似橄榄。扇柄采用脱胎和剔犀两种工艺制成:柄轴外红黑色漆交髹,厚达5毫米,以剔犀技法刻心形卷云纹,刀口处可见细若发丝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心形卷云纹以外的部分被剔除,形成透雕效果。“君玉”二字刻在扇柄头部,可能是墓主周瑀的字号。

剔犀心形卷云纹柄团扇 南宋(1127—1279) 1975年江苏省金坛市茅麓公社南宋周瑀墓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此扇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保存完好。特别是剔犀心形卷云纹部分可以绕扇杆自由转动。可谓是宋代剔犀工艺巅峰之作。
红漆荷叶形枕

红漆荷叶形枕 北宋( 960—1127) 无锡市锡山区八士镇 M2:1出土 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它的造型非常独特,上下都做成荷叶状,枕面平整, 为七瓣荷叶形,底座为五瓣荷叶状。通体髹(xiū)的是红色漆,漆面至今依然光亮。枕上部正中叶瓣近底部侧边有“乙巳中马上牢”朱漆款,款上覆盖漆层,仅在器表湿润状态下才能显现,其原因是款的表面涂了一层漆。这种现象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且目前出土的“暗藏款”仅三件。因此出现暗藏款的原因可能是主人出于美观等原因,购买后让工匠用漆盖住了款识。随着考古科技技术的发展,对更多的暗款漆器进行发掘研究,其真实原因必将大白于天下。
剔红印板刻蔓草云纹器盖残片
此残片呈不规则梯形,应为六角或八角形漆器盖残片。正面髹红漆为地,用刀刻三道圆弧纹为界,内区为连续蔓草和朵云纹, 外区 雕刻缠枝卷草纹,卷草纹周边有密集的竖线组成的锦地,锦地与纹饰齐平,宛如雕版一般的视觉感。

剔红印板刻蔓草云纹器盖残片 南宋(1127—1279)残长16.1 厘米,残宽3.7 厘米 2008年温州市区三板桥建筑工地出土
《髹饰录》坤集镂刻第十曰“剔红,即雕红漆也。……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那么 “印板刻平锦朱色”七字怎么读呢?
王世襄先生认为:“据本文及杨注,我们知道有“平锦朱色”和“陷地黄锦”两种。因此“平锦朱色” 四字应连读,也就是高度与花纹平齐的朱色锦地,正因为纹与地无高低之分,所以和木刻书的印板相似。唐代剔红许多是纹、地同色,高低不分,正说明它尚处在早期阶段,是和剔红工艺开始流行这一情况相符的”。这件保留唐制 “印板刻平锦朱色”技法的残片,充分证明王世襄先生 “平锦朱色”四字连读观点是正确的。说明唐代剔红印板刻的工艺延续至宋代。、
(本文据上海博物馆相关图文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