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下午,《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报告(2025)》发布会暨“上海参与构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与影响”专题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举行。本次发布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主办,党委宣传部部长答浩主持。来自学术界、政策界和媒体界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学术成果的发布。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姚建龙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文明多样性既面临新挑战,也孕育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落实“四个共同倡导”重要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路径。他强调,该报告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蓝皮书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智库学者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世界的学术担当。
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李健研究员系统介绍了院系列蓝皮书的编纂体系与学术影响力。他指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报告》作为该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文明互鉴议题,体现了研究院对响应时代需求、汇聚集体智慧的持续努力。
报告主编、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佘凌在发言中指出,报告以全球文明倡议为遵循,系统梳理了文明交流的现状与机遇。她强调,宗教作为文明的核心维度,对此研究正是对文明内核的深入探索。

专家研讨环节观点荟萃,共议文明交流互鉴
嘉宾发言环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原所长晏可佳研究员主持。在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看来,文明交往议题具有深远意义。他强调,唯有尊重文明多样性,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应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珍视并维护人类文明的多元共存。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推动AI技术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助力每一种文明的声音都被世界倾听。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提出,全球文明交流应围绕准则、体制、形式、载体与内容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完善。他建议在全面梳理全球信息的基础上构建相应框架与体系,并指出文明互鉴本质上是双向的过程。张兆安特别强调了上海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所具备的独特功能与定位。
著名历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认为,报告从实践与理论层面展开了系统回顾,作为该系列皮书的开篇之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他还指出,上海作为中西文明深度融合的典范,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建议在今后的系列中进一步突出上海的地域特色与样本价值。
哲学研究所原所长方松华研究员强调,中国禅宗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典范。面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文明冲突论”,推进文明互鉴仍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反思中华文明的内涵与特质,进一步明确中国在全球化文明对话中的角色与定位。

专题研讨聚焦实践创新,共商未来研究方向
专题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吴雅凌研究员主持,来自市委宣传部的薛蓓君四级调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汤景泰教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主编王多记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张雪魁研究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李宏利等院内外专家从多角度展开了深入讨论,内容涵盖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数字化时代的新型传播渠道、加强区域与国别研究等重要议题。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报告体系完整、视角多元、研究扎实,不仅系统总结了中国在全球文明交流中的实践与贡献,也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和路径参考。
本次发布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全球文明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化对相关前沿问题的研究,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通过案例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为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生、共同进步贡献更多的“上海智慧”与学术力量。

《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蓝皮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该皮书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年度内中国与全球各地区及主要国际组织、机构的文明交流互鉴成果,呈现当今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对未来文明交流的实践与理论架构提出政策性建言,以期展示中国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突出贡献和独特地位,助力当下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建构,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提供参考。同时,帮助读者加深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